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仁爱,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爱。国家兴废存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爱,不能保有四海;诸侯不仁爱,不能保全社稷;卿大夫不仁爱,不能保全宗庙;老百姓不仁爱,不能保全身体。现在的人厌恶死亡却乐于为人不仁,这就像讨厌酒醉却要逞强喝酒。"
孔子说:"第一个开始制作陶俑陪葬的人,一定是没有后代的吧?"
木头用绳墨未衡量就能取直,君主听从劝谏就会圣明。
佛经说:"世间一切有所作为的法相,犹如梦幻泡影,如朝露亦如闪电,应该这样来看。"
一派青山景色幽美,前人留下的土地后人来收成。后人得到收成也不要欢喜过头,因为还有来收成的人在后头呢。
苏东坡说:"无缘无故地得到一大笔钱,不是会有大福,就一定会有大祸。"
《景行录》上说:"盛大的宴席不可屡屡聚会,勒石铸铜刻字不可轻易去做,这些都是灾祸的开端。"
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活,一定先要磨快他的工具。"
正像不来也不往,没有欢喜也就没有忧愁。
邵康节先生说:"有人来询问卜筮之事,怎样才叫祸福。我亏欠人家就是祸,人家亏欠我就是福。"
拥有千间大房子,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拥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
不孝敬的话,烧千束纸也没用。内心有愧,焚万炉香也是枉然。神灵本来都是正直的,哪会接受人间的枉法贿赂?
住得太久了会让人看轻,人太穷了亲人也会疏远。只要看看三五天后,再相见时已大不如当初。
口渴时一滴水都像甘露,喝醉以后再添杯还不如没有。
酒不会醉人,人自己就醉了。容貌不会迷住人,人自己就迷住了。
孟子说:"追求仁义的不会发财,追求发财的不会讲究仁义。"
孔子说:"算了罢,我还没见过喜欢道德像喜欢美貌的人。"
奉公之心如果能同私心相比,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对道德的想往如果能同对情感的想往一样,早就成佛多时。
老子说:"过于固执的人,不明白道德修行。"
过后才知道原先的事情错了,年老了才发觉少年时时间宽裕。
扬雄说:"君子注意自身修养,对道德津津乐道。小人没有节制,喜欢听人美誉。修行道德每天都会进步,智谋思虑就会天天自满。"
孔子说:"君子地位高时会更加谦卑,小人受宠后则会仗势欺人,骄奢无度。小人见识短浅容易自满,君子见识高深却不易自满。因此屏风虽然破旧,但骨架尚存;君子虽然贫穷,但礼义常在。"
《家语》上说:"国家将要兴盛,根由就在敢于进谏的臣子。家庭将要发达,一定是因为有敢于进言的子女。"
孔子说:"不了解宿命,就没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法立身;不知道与人交谈,就没法了解他人。"
《论语》上说:"有德行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言论。有自己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周敦颐先生说:"灵巧的人爱说话,笨拙的人沉默。灵巧的人劳累,笨拙的人清闲。灵巧的人狡猾,笨拙的人修德。灵巧的人不祥,笨拙的人吉利。天下人都笨拙,法律政令就能畅通到底。上头安稳下面顺从,风气清正,弊端清除。"
《说苑》说:"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会产生。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能生长。君子达到了自己的道德,福禄就都有了。"
《易经》上说:"道德微薄而地位尊贵,智识小而谋略大,不会招祸的太少了。"
荀子说:"地位尊贵就要防范危险,责任重大就要防止半途而废,独自得宠就要防止受辱。"
孔子说:"人一定是欺侮自我,而后别人才欺侮他。家庭一定是自己破坏了,而后别人才来破坏。国家一定是内部自我攻击,而后别人才来攻击。"
《说苑》说:"当官的一旦仕途成功后就会懈怠,疾病往往是在稍稍痊愈时加重。祸患由松懈懒惰而起,孝敬由于妻儿而衰减。明了这四点的人,能够做到善始善终,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