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先儒曰:"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
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远祸将自得福。
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天下富贵贫贱俱有个真实受用。闭户心无所营,何事扫除开门?活水青山,见在繁华,凡得天地之正气者,俱能悦吾之目,盈吾之耳,适吾之口,克吾之腹。动容周旋,莫不为我开设;随缘取用,何曾有意收放。异乎人者,视听言动;同乎人者,眼耳口鼻。其心可富,天下贫者终不患贫;此心可寿,天下夭者终不患夭。只管不出户庭,功德遍及大千。至若妻子田宅,日前安乎本分,身后听其自然。"
滥想徒伤神,妄动反致祸。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印观卖绵于市。有署调者以谷买之而还。有鸢攫其绵堕印观家。印观取归市署调曰:"鸢堕汝绵于吾家,故还汝。"署调曰:"鸢攫绵与汝,天也。吾何为受?"印观曰:"然则还汝谷。"署调曰:"吾与汝者市二日,谷已属汝矣。"二人相让,并弃于市而归。掌市官以闻王。并赐爵。
洪耆燮少贫甚,无料一日早,婢儿踊跃献七两钱,曰:"此在鼎中,米可数石,柴可数驮。天赐!天赐!"公惊曰:"是何金?"即书失金人推去等字,付之门楣而待。俄而姓刘者来问书意,公悉言之。刘曰:"理无失金于人之鼎内,果天赐也。盍取之?"公曰:"非吾物何?"刘俯伏曰:"小的昨夜为窃鼎来,还怜家势萧条而施之。今感公之廉价,良心自发,誓不更盗,愿欲常侍,勿虑取之。"公即还金曰:"汝之为良则善矣。金不可取。"终不受。后公为判书,其子在龙为宪宗国舅。刘亦见信,身家大昌。
高句丽平原王之女幼时好啼。王戏曰:"以汝将归于愚温达。"及长,欲下嫁于上部高氏。女以王不可食言,固辞,终为温达之妻。盖温达家贫,行乞养母,时人目为愚温达也。一日,温达自山中负榆皮而来,王女访见,曰:"吾乃子之匹也。"乃卖首饰而买田宅器物,颇富,多养马以资温达,终为显荣。
第六章 安分篇 共十八条
《景行录》上说:"知足就会快乐,贪婪则会忧愁。"
知足之人即使身居贫贱也会快乐,不知足者即使坐拥富贵也会忧虑不已。
知足常会丰足,终身不会取辱。知道止步经常适可而止,终身不会招致耻辱。
将与之上相比不足的,拿来与之下相比就会绰绰有余了。
如果都与不及自己的相比,人生就没有不知足的。
《击壤诗》写道:"安分守己,自身不致受辱;了解玄机,内心自然清闲。虽然居住在人世上,却能跳出人间,超然物外。"
《神童诗》写道:"长寿或短命没有不是命运安排的,窘迫通达分别都有其时机。迷失于道途之上徒自忙碌不已,安分守己才是真正适宜的对策。"
孔子说:"富贵,是人所想要的。不遵循正确途径获得的富贵,却不能永久拥有。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不按照正确方式取得的,没法彻底去除贫贱。"
不仁不义而获取富贵,于我而言犹如浮云一般。
老子说:"知道荣耀的东西,戒除可耻的东西。"
荀子说:"了解自己的人不埋怨他人,了解天命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他人的人处境窘迫,埋怨上天的人没有大志向。自己身上缺失的,却反而去苛求别人,这不也太迂腐了嘛!"
了解荣辱的根本区别,安危、利害的通常表现,先讲义后求利的人光荣,先求利后讲义的人可耻。光荣之人常常四处逢源,可耻者常常处境窘迫。四处逢源者常常统制他人,处境窘迫者常常受制于人,这就是荣辱的重大区别。
命中合该吃粗粮,莫去想要细面吃。
要考量自己的收入,再考虑支出。
孔子说:"君子在困境中也能固守品德,小人陷于困境中就敢无所不为了。"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