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是个好东西,饥饿的时候可以换饭吃,穷困的时候可以当钱花,最不济的时候仍可以用来安慰心灵。因此庞老先生对口碑的看重要远远超过金钱。
庞德公小娃降生的时候,庞家一贫如洗,大概连劣质奶粉都买不起,好在庞老先生有口碑,人缘相当不错,当街坊四邻听说庞老先生喜得贵子的时候,纷纷慷而慨之,送来米面鸡蛋和各种滋补品,庞德公小娃因此得以成活。
日渐长大后,庞德公小娃的聪明程度令人惊奇。诸如太阳当空照、小么小二郎此类的儿歌只需一遍就能熟记成咏;连《诗经》中的生僻晦涩的古怪句子只需稍加点拨就能倒背如流;庞老先生一看儿子聪颖非常,便下决心搞好家庭教育,把重振颓废的家势的希望寄托在庞德公小娃的身上,为此,他仿效孟母三迁,来了一出"庞父一迁",把阖家从岘山之东牵到岘山之南,大概那里临着小河,环境更加清幽,有利于读书和学习。
说起庞德公小娃的老爹庞老先生,真可谓是一块真金璞玉陷入了泥沼中,又好似一块好铁用在了破锅上。庞老先生虽说败尽了家产,但祖上买断的岘山还在。上文曾经说过,庞家也曾一度辉煌,最可供后人追念的就是买下岘山。那个时候不讲究山川河泽是国家财产,谁家有钱就可以买断一座山,一条河。庞家买下岘山是一件非常具有远见的事情,别的不说,就以庞老先生为例,他虽然把家底送光,可却没有把岘山卖掉,使得在乱世中尚有一处栖息之地可以避开刀光剑影的辐射。
庞德公小娃也深受其益,当别人的孩子痛苦于流离失所的时候,他却能躲在幽静的山林饱读诗书。庞老先生为了自己的儿子,学会了敛财之术,他砍伐山竹,担到山下的圩市上卖钱,然后买各种书籍,包括天文、地理、军事、数学、算卦学等等。可以说,为了庞德公小娃能成才,庞老先生不惜砍光山上的竹子。
庞德公小娃果然不负老爹一番心血,将近二十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别人要用五十年才能达到的境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韬武略,无所不通,用这些老掉牙的词汇来形容庞德公先生的渊博学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表达方式上也显苍白,不过只能将就一下,纳兰秋先生搜肠刮肚也未能找出更有力度的词汇。
既然学有所成,庞老先生自然而然的要求儿子去建功立业,要不然这满身的学识岂不白费?可是在建立功名的问题上,爷俩陷入了严重的分歧。
老爹原本希望儿子能出息一番事业,重振颓败的家势;儿子却没有汲汲于功名富贵的心思,只想隐居山林,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夫;老爹想儿子建功立业传美名,自己的晚年也有所收获,也不辜负自己辛辛苦苦上山砍竹子;儿子想老爹名利心太重,爵禄于我何所求?不过是让人成为奴隶的枷锁罢了,哪有躬耕于山野自由快活?
最后经多方调解无效,父子二人决定分家。庞老先生依然留在岘山居住,庞德公先生搬到与岘山隔江相对的鹿门山,一则离老父不远,可以时常过来看顾;二则可以避开老爹的唠叨,耳不听心不烦。
自此以后,庞德公先生便一改往日成天苦读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人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庞德公先生从南阳引进一种大头菜,植于鹿门山坡,在其精心培育下,鹿门山的大头菜居然比南阳的大了好几倍,至今成为襄阳一绝。
隐居鹿门山的庞德公先生,生活平静而快乐,但人怕出名,尤其是在古代,若是有贤名可不是一件好事,肯定会有n多人前来邀请你出来做事,那生活就会永无宁日。大隐庞德公先生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事。
刘表碰钉子
襄阳太守是个自不量力的家伙,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也要效法曹操、袁绍,割据一方,称霸一隅。历史上这样的小丑不可尽数,他们的心里总以为自己是块料,而且幻想自己成就一番大事的时候到了,因此也不打量自己的实力,便跳梁上来,上演一幕让人捧腹的闹剧。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