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33页
幼童留学生中的佼佼者(6) 詹天佑是幸运的,在他刚刚毕业之后,由于清政府极其愚昧地听信保守势力对留学事业的歪曲,加之美国政府排华的逆流,尽管容闳从中斡旋,甚至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也发出呼吁,清政府仍然自食其“不得半途而废的规定”,下令留学生全部撤回。在这120名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人获得了大学毕业的文凭。这次具有开拓意义的留学事业,前后共计9年,他们的表现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获得了高度的评价。比如,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在给清政府“总理衙门”的信中说:“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之一切交际,亦咸能令人满意无间言。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又如,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以“中国在美国”为题发表文章说:“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有智慧,这些由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幼童这样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有其成,我们美国子弟是无法做到的。”这些评价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但却没能改变清政府的愚昧! 由容闳倡导、实施的幼童留美事业流产了,但不能说完全失败了。历史是一个过程,正当的事业必有生命力,它迈出的第一步弥足珍贵,中国的留学事业史由容闳书写了第一页,尽管中途受挫,但毕竟培养了詹天佑这样的俊杰! 在迈开了第一步之后,随着历史的嗌折发展,留学事业艰难而不可遏制地发展起来。这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不仅赴美留学,而且扩展到其他许多国家。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是l6岁留学法国的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大批学生赴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留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事业更有了空前的大发展。据1996年第l0期《新华文摘》介绍,钱宁先生撰写的《留学美国》一书计21万字,《新民晚报》于l996年4月12日至7月9日连载了其中的l0万字。这本“纪实新闻”作品颇值一读,它仿佛是《西学东渐记》的续篇,显示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种种差异,但总体上来讲,现在较之百余年前是大大地发展了。 据《留学美国》一书介绍,l978年12月26日,50名公费中国留学生赴美。l981年1月14 E1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国门进一步打开。l983年自费留学者千余人,到1986年增长10倍,l987年又增长l0倍,突破了10万大关。 1978年中国政府向28个国家派遣留学生;1982年有中国留学生的国家已达54个;l984年发展到63个国家;l988年底上升到76个国家;l993年初,中国留学生已遍及100多个国家了。到1991年,中国留学生的总数为17万人,1995年达到22万人。 1990年3月,“中国留美学生学者政治学学会’’提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在18所大学的问卷调查中,做出了如下的统计: 在留美学生中,52%来自大城市;29.8%来自中等城市;8.4%来自集镇;8.8%来自农村。其中51.8%的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24%出身于政府官员家庭;10%出身于工人家庭;7.2%出身于农民家庭。这些数字表明,出国留学已不是某一社会阶层专有的特权,而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地区。笔者于1995年4月曾到美国参加其教育年会,到过东西海岸的几个大城市,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负责接待我们的三位留学生中两位是博士,一位是画家,他们都是l986年赴美的。其中的陈树清博士与我同居一室半个月,他已48岁,“文革”时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后来上山下乡,在张家El教中学,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后到美国留学,现在从事教育比较学研究。在加州理工学院,我结识了三位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一位搞医学,一位搞航空,一位搞固体力学,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长时间的交谈中,在那个言论自由,不必有任何隐晦的场合,他们都流露出了真诚的对祖国的热爱。陈树清博士一再对我说:“千万不要丢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谓萍水相逢,但我回国后多次收到他的来信,对林则徐禁毒的历史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索要了拙著《历史巨人林则徐》一书。当然,远渡重洋,异邦求学,加之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差异,留学远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在纽约华埠一家日本餐馆吃午餐时,见到两位瘦弱得令人怜惜的女孩子,一位来自内蒙古、一位来自四』I},她们想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然而举目无亲,生计艰难,其中一位在交谈中沮如泉涌,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渡过难关,学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