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77页

教育与艺术(3)

  
  灵感,不是神赐,也不是凭空而来。

  灵感,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灵感,往往是经验丰富冥思苦想之后出现的一种“顿悟”。

  这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突然萌生的“顿悟”,是人们在创作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创造性的心态。

  教育艺术是教育与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儿女。它既不是给教育戴上艺术的桂冠,也不是给艺术穿上教育的皮靴,它是教育与艺术有机的结合。

  教育艺术,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不是某一部分单一的闪光,而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技艺多方面的集结。

  教育艺术是教育家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和光彩。

  教育艺术活动是一项教育家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教育艺术,是教育的飞跃。

  教育艺术工作者,借助自己的灵魂与智慧、学识,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感到一种愉悦,在熏陶渐染中使受教育者认识人生,使人的精神更为丰富,道德情操更为高尚,美感意识更为强烈。总之,在施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教育艺术的审美情境。

  教育艺术,既然归属艺术之中,它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教育艺术家的心灵和万事万物的有机结合,是契合,是默契……是彼此的共鸣,是双方的共舞共振。

  教育同其他艺术一样,从历史的泥泞中走过来,跨入一个绚丽多姿却又光怪陆离的天地。

  它有潮峰澎湃的激越,也有彼此浪落的沉寂。

  成功中伴着困惑,创新中又有固守。

  冲击、飞奔,海天相接,形成壮阔的美好图景。

  教育艺术家,不是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也不是对人施以博爱的耶稣基督。他们用美好的事物去吸引人,用美的心灵去感动人,给人创造一个美的气氛,使人从中受到陶冶。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育艺术是在动态结构中发展的,它要经受各种风吹雨打,各种磨练。教育艺术家视此为载歌载舞的享受,这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过程,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享受。

  美,可以打开心灵的窗子;

  美,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美,可以点燃心中之火,温暖人心。

  美与艺术,似乎不如生命重要,但生命却不能失去美与艺术的滋润。

  没有美,艺术就不存在,然而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美,美在不懈的创造之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种艺术。

  是科学,内容需要准确而真实;

  是艺术,形式需要形象而生动。

  思想教育,同样如此。只有做到准确与真实、形象而生动,才能有磁性与魅力。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解决授业解惑问题,更应解决一个铸魂、成才、治世的问题。所以教育艺术研究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事业,一种美好而伟大的事业。

  教育艺术与任何艺术活动一样,都要有新意,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创造。不应等到“上林花似锦”时去赶热闹。

  教育的美与艺术,是人的崇高思想的升华,是人的灵魂的净化。

  教育艺术家,是“人”学家、“美”学家、“爱”学家。

  不理解人,不懂得美,又不会爱,怎么能对人进行教育?

  懂得人,懂得美和爱,才能怀着善心给人以启迪,才能使忠言不逆耳,才能使良药不苦口,才能将心比心,用爱回答爱,使教育更加艺术,更加绚丽。

  教育艺术家,是时代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女。所以,他要生活在时代之中,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怀抱里。

  教育艺术的审视者,要有艺术的眼光;

  教育艺术的探索者,要有艺术的心灵;

  教育艺术的创造者,要有艺术的细胞。

  教育艺术研究,应当归属于人学。

  做人的工作,总应当与人为善。

  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要使每个教育的对象感受到深挚的同情与关切。

  因此,要同情人、爱护人、帮助人,使人感到真、善、美。

  这是教育艺术家的天职。

  中国画家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教育艺术家同样要师造化、得心源,使内外统一。

  “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即外师造化,以云山为师,以环境为师。

  “欲得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映千江。”即内得心源,心如晶莹明月,明月照千江,也就是与客观世界相融相印。

  一个教育艺术家,不向客观学习,则如无源之水,如若内心不善于认真思考,则如无本之木。

  要解决青年的问题,就应从青年的思想实际和现有水平出发,和风细雨,沟通感情,因势利导。

  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可取之于历史,用之于今天;可取之于青年,用之于青年。

  我们应以科学的头脑去认识青年,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青年,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青年。

  青年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只要善于挖掘他们心中的火种,去点燃它,就会变成熊熊烈火。

  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

  真正的艺术,永远给人以纯正的美好的感受;

  只有那些假冒艺术的低劣“精神产品”,才无可奈何地去哗众取宠,去靠刺激人们的感官而换得几声廉价的喝彩。

  所谓圣人之言,都是在当时条件下针对某个具体情况讲的。因为有着普遍意义,特别是形成一种哲理后,就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但如果不分时间、地点,盲目引用古语,也是不妥的。

  专家学者们,请横跨一步,关心社会,关心教育,关心青年。专家们人格与智慧相结合的体现,将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由于有了艺术,人与自然的关系增添了诗的色彩,人与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人本身也就充满了艺术的内涵。

  人,是有求新欲的。

  《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曾提出:“声一无听,色一无文。”

  《文心雕龙》中《体性》篇强调:“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文赋》中说:“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教育艺术需要新,需要变,应当日新月异。

  托尔斯泰谈艺术时指出:“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教育艺术同样忌随人后,同样忌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大千世界,仪态万方,但动态的美给人印象最深。

  动比静更容易使人感受。

  爱孕育了生命,人生又绽开了美的花朵。

  人哺育了花,花又美化了人世。

  教学生一百次,没有把学生教会,还要教一百零一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语似乎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警句。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也经受了挑战!

  人们说,良药为什么非要苦口?

  人们问,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

  良药,可不苦口;

  忠言,可不逆耳。

  我们的实践证明:

  甜口良药,更利于治病;

  顺耳忠言,更利于行。

  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

  坚持原则,不僵化;

  坚持改革开放,不自由化;

  坚持正面教育,不简单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