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29页
于丹:三重角色演绎多彩人生(2) 在众多的职业角色中,大学老师又是于丹的最爱。大学毕业后的于丹,经历了一番职业尝试之后,在她30岁到来的时候,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定位——做一名大学老师。 于丹把职业选择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面的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心为形役;而最高层面的职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态度,是可以收获大幸福的,是相互的成全,值得为之奉献一生。 于丹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大学讲台的。她对老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是怀着一腔真诚去陪伴成长,给未来的天使插上理想的翅膀! 她太爱自己的职业了。她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倾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四年的大学时光,相伴着一路走来,留下的是一路欢歌笑语,是师生情,更是朋友情。 每每在课堂上,于丹将中国诗歌史娓娓道来,她会将自己在黎明时分感受到的日出印象、自然造化与大家分享,让厌倦人生的女孩重新燃起希望;她会在第一场冬雪降临时,带学生们到校园里,看雪花舞蹈,听雪落的声音,只为了告诉大家,“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是不能错过的”;她会对每一位新同学讲故事——面对同样繁琐的砌墙工作,有的工匠当作是苦役,而有的工匠认为是在创造,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将决定你的人生走向⋯⋯这些课本里没有的东西,在于丹春风化雨般的传递中深深铭刻在学生们的心底,成为他们人生路上宝贵的心灵鸡汤。 于丹曾说,她的人生基调是朴素、温暖、天真。中国的传统国学给了她智慧的温暖,而学生则给了她现实的温暖。 做于丹的学生是幸福的,做老师的于丹也是幸福的。在相互的感动中,他们一路走来,并不觉得累,只是感觉时光太快,太短暂。 第三角色 快意人生乐逍遥 于丹小时候几乎是先学会文字,后学会语言的,她的童年也因此比较自闭,爱写日记,而非与人交流。她从文字里寻找着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而文字是没有界限的。当她处在文字和书本中的时候,才觉得古今、国家的各种界点是模糊的,只有心智的遨游是自由的——孔子和巴尔扎克可以交流,林妹妹和贝姨可以谈话⋯⋯这种灵与智的自由遨游,给了于丹从容大气的性格,也给了她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充沛的美。 尽管从小体育就经常不及格,甚至不能达到国家的体育达标标准,但是一玩起来,于丹说:“一般人比不上我”。或者说,“行万里路”对她来讲,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在学生时代,于丹当过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但她最令同学们记忆深刻的的还是她“玩委会主任”的头衔。她曾经先踩好点,然后带着学校的120名研究生浩浩荡荡把山西转了一个遍,花光了当年研究生会的所有经费;也曾经带着同学们从北京展览馆跳着华尔兹一路回到学校;还曾带着200元,游遍了新疆的沙漠戈壁。 于丹要求学生在学术上可以“有精退无精进”,但必须是健康的人,这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她鼓励学生多注重健康和运动,玩好了才能精神饱满地学习。她甚至想开一门课程——“教你玩”,并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玩是内心通透和潇洒的外化,是善待生命的表现。庄子曰:“乘物以游心。”对山川风物,于丹以为要以身体之,以血验之,让自己入乎内而出乎其外,神骛八极,心游万仞,方能完成与天地往来的逍遥游。 在大学讲台上,于丹绝对是一个让学生着迷的老师;回到家里,她又成了一个感性十足的小女人,围着老妈、老公和宝宝,一大家人被她照顾得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一转身,她又跑到电视台里,做起了统揽全局的节目策划,忙完工作,便又带上她的一群“死党”,杀向郊外的农场庄园,玩得人仰马翻⋯⋯ 自从有了小宝宝以后,于丹把玩心收回了很多,可还是放不下她的那帮“狐朋狗友”,是他们带给她生活的激情和创作的灵感。可每天照顾小宝宝又把她的时间切得很碎,于是,于丹在朋友们的安排下,又上演了一出“谍踪侠影”。算好时间,一个电话招于丹出门,车已经等在楼下;上了车,直奔聚点;车上电话直通,安排好了饭食和节目;下了车,开始行动,看大片,神侃一通;时间一到,立马打道回府。在一次次角色切换中,于丹快乐地体验着双重的幸福。 和于丹面对面,我们一次次被她的情绪感染,我们重复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快乐”!在她的周围,有一个叫做“快乐”的气场,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会被她传染上快乐,或者说,我们被传染上了无疆无垠的情怀、率性洒脱的风格、绚烂的色彩,以及一颗通透天真的内心。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于丹手中的电话机一直响个不停,一次次打断她的回忆,而这些似乎并不能影响她的情绪。她一边和我们侃侃而谈,一边从容应对着朋友的问询,字字珠玑,挥洒自如。采访结束,她和我们告别,一转身跃上台阶,长衣飘飘,身姿绰约,留给我们一个潇洒的背影,好一个侠气冲天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