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52页
生死搏斗 十三岁的小女孩尚能做得无私忘我,试问,我们手中剩下的砝码是否应该添在天平的右盘?!原文/佚名澳大利亚。1981年4月某日,十三岁的小姑娘德佩琳放学后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来到邻居希尔顿家。敲开门,见希尔顿正在摆弄着一支猎枪,知道他又要去打猎了,便嚷着要跟着一起去。希尔顿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平时爱好打猎,早就听说棕湖一带人迹罕至,猎物却很多,今天想独自去探个究竟,说不定还能满载而归。对德佩琳的要求,希尔顿起初不理睬,看她缠住不放,便恫吓道:“棕湖四周都是沼泽地,里面是吃人的大鳄鱼,实在太危险,你不怕吗?” “我不怕!我不怕!老师要求我们从小就应该锻炼胆量。”德佩琳似乎理由很充足,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希尔顿拗不过她,也就同意了。 两人带上猎枪,登上了汽车,朝棕湖疾驶而去。 到达目的地,两人刚下车,就仿佛置身于阴森的氛围中。抬眼望去,参天大树一棵紧挨一棵,遮蔽了整个天空。他们进入森林,往里走了半个小时,才见到一片沼泽地。忽然,德佩琳发现沼泽地中有一艘不知何时被人丢弃的小船,惊喜地叫了起来:“希尔顿,你看,那里有一艘小船!”两人欣喜若狂,飞奔过去,登上船想一边畅游一边打猎。可是,那船被像钉住了似的,任凭你怎样使劲也划不动。希尔顿干脆脱掉衣服,跳入水中用手推,德佩琳找来一根绳子拴在船上往前拉。 德佩琳刚把绳子搭上肩,偶一回头,不经意间发现一条鳄鱼正朝希尔顿游来。她失声惊叫起来:“希尔顿!快……”话没说完,那条鳄鱼已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住了希尔顿的大腿,瞬间,水中泛起了一片殷红的鲜血。 “救命——”希尔顿痛得一面大声呼救,一面拼命挣扎。鳄鱼死死咬住希尔顿不放,并在水中不断地翻滚着,要把他拖下水。岸上的德佩琳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这种险情,急得不知所措,愣在那儿。“德佩琳!快救我!”听到希尔顿的呼喊声,德佩琳缓过神来,她双手捧起一块石头,拼命地朝鳄鱼砸去。鳄鱼受惊,稍一松口,希尔顿正想往船上爬,却又被一口咬住。希尔顿双手紧紧抓住船沿不放,德佩琳此时不知哪儿来的勇气,一个箭步跳上船,一把抓住希尔顿的手。一场惊心动魄、事关人命的“拔河赛”开始了。船上,德佩琳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希尔顿,她毫不畏惧,使出吃奶的力气将希尔顿往上拉;水中,鳄鱼更不肯轻易放弃这顿“美餐”,甩动着尾巴,越咬越紧;中间,希尔顿疼痛难忍,只觉得天昏地转,几度昏厥过去又醒了过来。由于都在使劲,小船不停地晃动着,开始慢慢向河中心移动。 这样相持了几分钟,德佩琳毕竟是个小姑娘,渐渐地有点力不从心了。但她仍在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决不能松手。”同时脑子在飞速转动着,设法摆脱险境。蓦地,她发现靠近船边有一根粗竹竿插在水中,于是挪动了一下身子,腾出一只手,猛一使劲把它拔了出来。此刻,德佩琳的头脑非常清醒,她一只手仍紧抓住希尔顿不放,另一只手操起竹竿击打鳄鱼头部,一下,二下,三下……鳄鱼受到袭击,翻滚得更厉害,小船也随之剧烈摇晃。德佩琳站立不稳,摔倒了,拉住希尔顿的那只手,不知不觉地松开了。眼看希尔顿要葬身鳄腹,情急之中,德佩琳“噌”的一声蹿起,双手握竿,使出全身力气,朝鳄鱼的眼睛猛刺过去,顿时,鲜血喷射,被刺痛的鳄鱼总算松了口。德佩琳见状,迅速扔掉竹竿,没等喘过气来,猛拉一把希尔顿,硬是把他拖上了船。这时,德佩琳已经筋疲力尽,脸色煞白,坐在船上大口喘着气。为了尽快脱离险境,她顾不上多休息,又背上希尔顿,一步一步艰难地朝汽车走去…… 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希尔顿苏醒过来,脱离了危险。 德佩琳英勇救人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澳大利亚,全国各地纷纷来电来函,对她表示钦佩和敬意。英国女皇亲自向德佩琳颁了奖,称赞她是“我所见到的最勇敢的女孩子”。 自私?无私!赏析/梁丽梅如何表现一个人的最真实一面?最能说明问题的方法就是把他置于特殊境地之中。文学写作讲究特定的环境描写特定的人性,《生死搏斗》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二十多岁的希尔顿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偶然带了德佩琳出去打猎,竟能因有这个小女孩的帮助而免于葬身鳄腹。十三岁的小姑娘与巨鳄的这场搏斗,可谓惊心动魄。德佩琳自己当时也肯定没想到自己如果输掉了,将会成为希尔顿的陪葬品。可是在搏斗的惊险时刻,德佩琳想到的只是尽快把希尔顿救离鳄鱼口,对自己的安危全然不顾。她就是凭着这一颗勇敢无私的心,挽救了希尔顿。 自私与无私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人是自私的,这几乎成了公认的道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交战到底花落谁家?生活中多少人在细密地盘算着自己的一生为自己多还是为别人多。自私与无私之间,人生的天平会倾向左盘?还是右盘?权衡生命的轻重,你的人生是定义于“为自己而活”,还是定义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首已逝的春秋,我们有多少回在为别人分忧,又有多少回在为别人解难?十三岁的小女孩尚能做得无私忘我,试问,我们手中剩下的砝码应该添在天平的哪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