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71页
编者前言
在北京东城后圆恩寺胡同,有一座掩映在绿树和红瓦中的小四合院,茅盾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位代表整整一代小说文风的中国现代思想先驱和文学巨匠,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致信党中央,要求追认为共产党员,同日,又致信中国作家协会,捐献积存的25万元稿费,作扶持新人的长篇小说文学奖的基金。他给自己85年的生命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留给中国文坛的不仅有长篇巨著《子夜》、《霜夜红似二月花》、《腐蚀》;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还有大量文艺论著、散文、随笔、翻译作品共计l600万字,本书即是精选其中的名篇。这是永恒的阅读经典。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l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其母陈秀珠通文理,有开明思想,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茅盾从小即显露聪敏,12岁那年因作一篇题为《试论富国强兵之路》的文章被高小老师深为赞叹。l3岁,少年茅盾离开故乡,先后就读于湖州的省立三中等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遂拿起小说家的笔,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这段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长篇巨著《子夜》,与随其后《林家铺子》、《春蚕》是公认的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林家铺子》以“一二八”后的动乱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小镇上一个经营小百货的林老板几经挣扎、最后终于破产的故事;)《春蚕》通过老通宝一家不辞辛苦获得蚕茧丰收,结果却背上了更多债务的惨痛事实,对现实进行了最有力的控诉。抗战时期,茅盾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他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小说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文风,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而茅盾在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每一代的文学传承是“积累”式的,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文本的意义正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