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季羡林自选集:佛》作者: 季羡林 

 


《佛》 作品相关
《佛》 参考书(2)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所以我们只是揣情度理也可以想到“佛”这一个字不会是略写。现在我们还有事实的证明。我因为想研究另外一个问题,把后汉三国时代所有的译过来的佛经里面的音译名词都搜集在一起,其中有许多名词以前都认为是省略的。但现在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意见是不对的。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佛经的原本就是梵文。他们拿梵文来同这些音译名词一对,发现它们不相当,于是就只好说,这是省略。连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说这个是“讹也”,那个是“讹也”,其实都不见得真是“讹也”。现在我们知道,初期中译佛经大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拿梵文作标准来衡量这里面的音译名词当然不适合了。这问题我想另写一篇文章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我现在只把“佛”字选出来讨论一下。

  “佛”字梵文原文是Buddha,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在焉耆文 (吐火罗文A)里Buddha变成Ptkt。这个字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Ptkt,Ptkte,Ptm·kte,Ptkte,Ptikte,Ptkte, Pttkte Pttkte,Pttm·kte,Pttm·kte。参阅Emil Sieg,Wilhelm Siegling und Wilhelm Schulze,Tocharische Grammatik, Gttingen 1931,§76,116,122a,123,152b,192,206,207,363c。这个字是两个字组成的,第一部分是pt,第二部分是kt。pt相当梵文的Buddha,可以说是Buddha的变形。因为吐火罗文里面浊音的b很少,所以开头的b就变成了p。第二部分的kt是“神”的意思,古人译为“天”,相当梵文的deva。这个组合字全译应该是“佛天”。“天”是用来形容“佛”的,说了“佛”还不够,再给它加上一个尊衔。在焉耆文里,只要是梵文Buddha,就译为 Ptkt。在中文《大藏经》里,虽然也有时候称佛为“天中天 (或王)”(devtideva) 参阅《释氏要览》中,54,284b~c。,譬如《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七: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9,23c。

  与这相当的梵文是:

  namo’stu te apratim mahars·e devtidev kalavīn·kasusvar |

  vinyak loki sadevakasminvandmi te lokahitnukampī ‖Saddharmapun·d·arīka,edited by HKern and Bunyiu Nanjio,Bibliotheca Buddhica X,St.pétersbourg 1912,P169,L12、13

  但“佛”同“天”连在一起用似乎还没见过。在梵文原文的佛经里面,也没有找到Buddhadeva这样的名词。但是吐火罗文究竟从哪里取来的呢?我现在还不能回答这问题,我只知道,在回纥文 (Uigurisch)的佛经里也有类似的名词,譬如说在回纥文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Suvarn·aprabhsottamarjasūtra)里,我们常遇到 tngritngrisi burxan几个字,意思就是“神中之神的佛”,与这相当的中译本里在这地方只有一个“佛”字。参阅FWKMüller,Uigurica,Abhandlungen der KniglPmuss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08,p28、29等;UigurieaⅡ,Berlin 1911,p16等。两者之间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是抄袭假借,也许二者同出一源;至于究竟怎样,目前还不敢说。

  我们现在再回到本题。在ptkt这个组合字里,表面上看起来,第一部分似乎应该就是pt,但实际上却不然。在焉耆文里,只要两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的时候,倘若第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母不是a,就往往有一个a加进来,加到两个字中间。譬如atr同tampe合起来就成了atratampe,ksu同ortum合起来就成了kswaortum,klp同plskm·合起来就成了klpaplskm·,pr同krase合起来就成了prrakrase,pltsk同ps·e合起来就成了plskapas·e, prkr同pratim合起来就成了prakrapratim,brhmam·同purohitune合起来就成了brhmnapurohitune,s·pa..t同kom·合起来就成了sptakoi。参阅Emil Sieg,Wilhelm Siegling und Wilhelm Schulze,Tocharische Grammatik,§363,a.中间这个a有时候可以变长。譬如ws同yok合起来就成了wsyok,wl同kt合起来就成了wlkt。同上§363,c。依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pt的原字应该是pt;据我的意思,这个pt还清清楚楚地保留在ptkt的另一个写法pttkt里。就现在所发掘出来的残卷来看,pt这个字似乎没有单独用过。但是就上面所举出的那些例子来看,我们毫无可疑地可以构拟出这样一个字来的。我还疑心,这里这个元音没有什么作用,它只是代表一个更古的元音u。

  说代表—个更古的元音u,不是一个毫无依据的假设,我们有事实证明。在龟兹文(吐火罗文B),与焉耆文ptkt相当的字是 Pūdkte。Pudkte,pudikte,见Sylvain Lévi,Fragments des Textes Koutchéens,Paris 1933: Udnavarga,(5)a2;Udnaam·kard,(1)a3;b1,4;(4)a4;b1,3;Karmavibhahga,(3) b1;(8)a2,3;(9)a4;b 1,4;(10)a1;(11)b 3我们毫无疑问地可以把这个组合字分拆开来,第一个字是 pūd或pud,第二个字是kte。pūd或pud就正相当焉耆文的pt。在许多地方吐火罗文B(龟兹文)都显出比吐火罗文A(焉耆文)老,所以由pūd或pud变成pt,再由pt演变成pt,这个过程虽然是我们构拟的,但一点也不牵强,我相信,这不会离事实太远。

  上面绕的弯子似乎有点太大了,但实际上却一步也没有离开本题。我只是想证明:梵文的Buddha,到了龟兹文变成了pūd或 pud,到了焉耆文变成了pt,而我们中文里面的“佛”字就是从 pūd、pud(或pt)译过来的。“佛”并不是像一般人相信的是“佛陀”的省略。再就后汉三国时的文献来看,“佛”这个名词的成立,实在先于“佛陀”。在“佛”这一名词出现以前,我们没找到“佛陀”这个名词。所以我们毋宁说,“佛陀”是“佛”的加长,不能说“佛”是“佛陀”的省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