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要夺回主导权,就必须在研发上多下工夫。有研究表明,企业要维持生存,研发费用需要占其销售额的2%;而要形成竞争力,研发费用就必须达到销售额的5%以上。这一规律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体现。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平均水平为10%左右。例如,2002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发支出40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12%;辉瑞制药公司研发支出48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16%。在研发投入上的领先也导致了这些国际企业能够在科研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却少得可怜。2007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07英特尔中国研究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倪光南重点指出,国内企业平均只有2?1%的研发投入。在中国百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也仅为3?9%,只有2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5%,其中包括华为、中兴通讯。
华为是一家技术型企业,技术一直是它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早在1994年,华为就在北京筹建北京研究所。从1995年到1997年,华为北京研究所一直处于漫长的积累期,其间没有出过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任正非一直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投入8000万元乃至上亿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基本遵循"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的原则。1998年,任正非还将这一原则写进了公司纲领性文件--《华为基本法》中。
任正非的这种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不是没有缘由的。1997年,任正非一行前往美国考察,他们先后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与惠普公司。任正非发现,这些著名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能够依靠研发创造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这一点是当时的华为所望尘莫及的。
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机会。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做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形成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他们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华为1998年的研发经费将超过8亿人民币,并正在开始搞战略预研与起步进行基础研究。
这是任正非在《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中提及的,而在他同年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中,任正非再次强调,"坚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追求在一定利润水平上的成长的最大化"是华为七大核心价值观中很关键的一条。他说道:
我们始终坚持以大于10%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经费。公司发展这么多年,员工绝大多数没有房子住,我们发扬的是大庆精神,先生产、后生活。而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多年来一直未动摇,所有员工也都能接受,有人问过我,"你们投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我们的发展必须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公司过去每年以100%的增长速度发展,以后基数大了,肯定速度会放慢,那么以怎样的速度保持在业界的较高水平,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通过保持增长速度,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公司利润的增长,给员工提供了合理的报酬,这就吸引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到我们公司来,然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只有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才能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