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3页
领导“男人世界”的女强人(3)
她卸任后,以超越的态度继续为邮报集团公司做些力所能及和应该做的工作,并着手撰写个人自传。 1997年,她的自传《个人历史》正式出版,在美国畅销达30多万册,1998年获普利策自传奖。且佳评如潮,可谓叫好又叫座。著名的“兰登书屋”是这样评价《个人历史》这本自传的:“这是一本有关在工作中学习、有关成长、有关华盛顿、有关一个女人如何在环境的造就下,经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解放的书。” 的确,在这本自传中,凯瑟琳讲述了她的家庭、她的父母,深情地回忆了她不幸的丈夫菲利普,精辟地描绘了她自己执掌《华盛顿邮报》后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尽情地记录下了与她同时代的、生活在美国政治心脏的那些要人们的生活,这些人中包括50年来的历任美国总统和总统夫人、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她的顾问和保护者)、前国务卿舒尔茨等。 “兰登书屋”还称这本书是“一本非同一般的坦诚、真实、大气的书,作者是美国最知名、最受仰慕的女性之一。这本书,正像它的书名所说的那样,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 凯瑟琳在自传《个人历史》中形容自己走过的路像一个传奇,但这是另一个传奇,一个女性成为一个男人领地里的先锋。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说的:“她的传奇是一种智慧、勇气和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以地产发家的“紫檀女王”——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 陈丽华女士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退学。为生活计,陈丽华做起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情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 地产发迹 到香港后,陈丽华组建了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公司,自任董事长。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听下属业务汇报。勤奋努力、事必躬亲的陈丽华充分发挥了她潜在的商业才能,及时把握经济动向,做出正确决策。20世纪80年代初,她用从事家具生意所赚的钱,在比利时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几个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并及时地向岛外拓展投资。譬如,向澳洲房地产投资便大获成功。就这样,陈丽华逐步完成了她的“原始积累”。经过一段时期的打拼,富华国际集团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陈丽华利用手中积累的财富,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资,以房地产业为主,兼及高级会所、高档公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贸、网络信息、航空服务领域,锋头强劲。富华集团在东南亚、澳洲等地设有分公司,国内在北京、大连、深圳、秦皇岛也有投资。 但富华集团投资主要趋向北京。投资4.5亿元的长安俱乐部已在1996年竣工,让人们吃了一惊。直到现在,长安俱乐部在某种程度上仍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继长安俱乐部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羡慕的黄金地段,几年时间里先后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了丽苑公寓,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利山大厦,在东部边缘建造了56万平方米的富华园小区。据陈丽华女士透露,富华集团在北京的固定资产已超过50亿元人民币。已建成使用、开工或准备开工的项目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值得回味的是。十多年来,陈丽华接揽的地产项目都是寸土寸金地段,其中玄机谁人能猜破?陈丽华淡淡一笑,“都是靠朋友帮忙。很多人都问我经商的诀窍,我说很简单一一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 陈丽华回到内地特别是回到北京投资房地产,固然是由于商人对市场的敏锐,但本质上却与故土情结有关。 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当港岛诸多地产商痛苦地发现自己的财富被风暴卷走一半或一半以上时,而富华集团不但毫发无损,反而财富在继续增值,这是因为陈丽华早已悄悄地实现了投资从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缘故。 提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转战紫檀木 陈丽华对紫檀情有独钟,当她在地产领域赚得“超级利润”之后,“出人意料”地迅速开始投资紫檀木的收集与制作,并斥资2亿元人民币着手建造中国紫檀博物馆。 紫檀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木材,是“木中之王”。其质地坚硬沉重,入水即沉,富有弹性。纹理细密而富丽,以之制作的器物不用油漆便呈现天然的深褐色。中国古代善用紫檀,至明清两代工艺达到鼎盛。 据历史典籍记载,虽说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坎坎伐檀兮”的诗句,但紫檀的主要产地却并不在中国本土而是在南洋诸国。所以用紫檀制作的器具,虽贵为皇家,也仅有为数极少、用料不多的小巧棋局、画轴、歌板、小架等。至明代开拓南疆,郑和率庞大舰队七下西洋,与南洋诸国建立了朝贡与贸易关系,紫檀才大量流人中国,成材之树几乎采伐殆尽。 清代中叶也曾派人赴南洋采办檀木,但大多数粗不盈握,尚未成材,只好放弃。因此,清代皇家制作家具所用的紫檀木料。大都是明代的存货。后来,檀木紧缺到必须从私商手中高价购买的地步,按当时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哪级官员,只要见到紫檀木,绝不放过,悉数买下。上交皇家织造机构,从此民间收藏的紫檀木料也被搜括干净。到慈禧六十大寿和光绪帝大婚后,大内储备的木料已所剩无几,最后被复辟登基的袁世凯全部用光。 据陈丽华女士介绍,紫檀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清朝以前,欧美人士一直认为紫檀无大用,仅可做小巧器物。乃至清初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见到诸多紫檀大器后无不惊羡,始知紫檀精品尽在北京,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由于交通不便,整件难以运输,所以只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的构件,安上其他材料的木框以为装饰。 尽管如此,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工匠高超技艺的明清紫檀器具的艺术精品,还是留下不少。然市,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许多精品遭到损毁,紫檀技术也几近绝迹。陈丽华出于一个企业家的眼光,为了使我国这一工艺瑰宝流传后世,并得到新的发展,所以她不惜精力和财力,致力予再现与发展古代精品的光辉。她对紫檀家具的仿造之专注已远远超过了认真和执着,而是达到了一种笃挚虔诚的程度,近乎成为她的一种信仰。 她拜有关专家为师,刻苦钻研紫檀家其的知识和制作工艺;她考虑到制作紫檀器具特别是建造紫檀博物馆需要难以想象的、大量的紫檀木材。鉴于紫檀木自明末经过350余年的繁衍生息,至今已再度成材,她看准时机,携重金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进行采购。为此她历尽艰辛:密不透风的热带丛林有如大烘箱,随向导穿行其间的陈丽华挥汗如雨,在这人迹罕至、蟒蛇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里,她曾几次历险,其中一次是突然遭到一群毒蜂狂袭,幸而及时躲进掩体,否则稍慢一步,则性命难保。几经周折,她终于以每吨十几万元的价格,购回数十万斤紫檀木。 她不惜重金请来雕刻名匠,培训雕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她的数十座厂房里聚集了近一千名工匠。她对制作工艺要求很严格,每件器物皆为手工制作,要经过“一凿、二刻、七打磨”等多道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