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第27节:二批:过分依赖学校(11)

  不是给孩子带来多少快乐,而是能教孩子多少文化知识。也就是说,许多母亲选择幼儿园,以教文化知识的多寡来取舍。孩子如果回家说在幼儿园玩得如何如何开心,母亲则想,怎么只知道领孩子玩,而不教孩子学习呢?于是,换幼儿园;而孩子如果回家忙着写作业,母亲则开心,这家幼儿园上得值,孩子学多少东西啊。

  "8∶00-8∶40英语;9∶00-9∶40拼音;10∶10-10∶50心算;11∶10-12∶00写字……"

  看着这排得满满的教学课程表,你很难想象它适用的对象,竟然是三五岁的孩子。而事实是,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课程,都是安排得如此紧凑,而且除了这些文化课之外,还有什么绘画、舞蹈、英语等特长班、兴趣小组。

  总之,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尽管违背教育规律,可是孩子的母亲喜欢,所以这种忽略对孩子行为习惯、自立能力的培养,忽略孩子对玩耍的需求,只注重文化知识的灌输的风气,在幼儿园里越演越烈。

  结果,在本该快乐玩耍的幼儿时期,孩子们却过着比小学生还要紧张的幼儿园生活。

  等孩子上了小学,再看家里的课时表:周一奥数班,周二英语班,周三美术班……

  周末、寒暑假不是休息日,而是"补习日"、"作业日",不信到了周末你坐公交车的时候,注意看一下周围,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车上挤。

  他们行色匆匆,不是去郊游,不是去动物园,而是赶着从一个特长班到另一个兴趣班。很多孩子双休日要上4个班,正好占满了两天,晚上还要熬夜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休息,玩耍,统统不在时间表内。

  就这样,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孩子终日面对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负荷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课后班……

  逼子成龙,成了众多母亲的教育模式。"不逼不行啊,将来要在社会立足,要出人头地,现在必须苦读书。"

  可是如此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孩子们唱着:"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开始厌学、逃学。

  有的孩子不堪重负采取了极端行动,关于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

  一个12岁的小姑娘在遗书中说:"我走了,再也不用学习和当差生了;我死了,可以给你们节省10万元钱……"一声声啼血的呐喊不由得让人哽咽……

  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快乐被无情地剥夺,仿佛一朵稚嫩的花,还没有来得及展示绚烂多彩的花蕊,就在一声声催促中凋谢了,黯淡了,结束了花期……

  可怕的是,这种状况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母亲,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谈起现在的孩子,无不发出啧啧的艳羡声: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小太阳,是爷爷奶奶心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钢琴弹,有高级画笔用,有外教陪着……

  我们那时候有什么啊?饭都吃不饱,更别想拥有玩具和好看的小人书了……

  看起来似乎真是如此,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孩子缺少一样东西:快乐!我们小时候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在田野里狂奔、泥土里翻滚,捉迷藏、丢沙包、跳皮筋、打弹子……

  他们统统享受不到!

  如果拿我们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交换,你们愿意吗?我经常想问那些说现在孩子有福气的母亲们。

  在精神快乐和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两种状况之间,想必没有人愿意抛弃前者而选择后者。可是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没有选择权利地承受着后者之痛呢?

  每当和儿时的伙伴聚会,谈起小时候,大家总是眉飞色舞,快乐的事情无法说得完。可是现在的孩子,整日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大部分时间窝在钢筋水泥的"火柴盒"里,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学习。等他们这一代长大了,聚到一起的时候,谈起童年,会说些什么呢?在一片灰色的记忆中,能找到值得一谈的亮点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