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着斗笠蓑衣者(1)
穿什么衣服,本来是生活上的事情,但历来被人们看得
很重要,原来它关系到等级制度的根本问题,具体到商人又 关系到崇本抑末的重大原则,所以统治者历来重视,抓住不 放,总在服装上整人。由此我们知道服饰制度不是小事,是 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要认识历史,不可不注意服饰问题,这 是我们研究商人服饰史所得到的一个启示。再一个启发是 总在服装问题上指责人不一定有道理,你给人统一服装,而 人各有个性,各有爱好,各有审美观,你何必多所指斥,乃至 归结到政治上,岂非大有“服色违制”的味道吗?然而那是 多少年前的老骨董,难道还应当把它视为宝物而舍不得扔 掉吗? 服饰制度既然表明人的等级身份,人们就以衣帽观察 他人的社会地位。这个观念再衍化,就是以人的衣饰的好 坏决定对他的态度,穿戴华丽贵重者尊崇之,穿戴平常者鄙 视之,而不管其人的品德如何,事业如何。以衣饰取人,作 为等级制的服色制度的产物是要不得的,今人不应当再有 意无意地使用它了。
为人贱视的更始衣冠
为人贱视的更始衣冠 绿林军及其所拥护的刘玄,经过洛阳到长安,取代王莽 新朝,建立更始政权,任职的官员多半来自社会下层民众, 是普通农民、厨师、商人。这些人原来没有社会地位,没有 名望,让人看不起,认为他们不足以当大任,就连更始的军 帅将军李淑都说:当今位至公卿和重要官职的尚书,都是打 戴帻劳动者 仗出身的士卒等平凡的人,他们的资质当个亭长,捕捉小盗 还可以,但不是掌握纲 常的辅弼材料,因而要 求重视百官的任用,改 聘英才。百姓也对更始 官员的状况表示失望, 形成俚语:“灶下养,中 郎将。烂羊胃,骑都 尉。烂羊头,关内侯。” 讽刺更始官员的出身 卑下。 人们对更始官员的这种观点,还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 卑微出身造成的,同他们不注意衣着仪表也有很大关系。 更始的将领从平民上升为将军,然而还是根据原来的习惯 穿着。他们戴帻,穿诸于,绣,襜褕,锦裤,绣面衣(《后汉书• 光武帝纪》、《后汉书•刘玄传》)。帻,前文业已提到,这里略作申述,据应劭 的《汉官仪》讲,是“古之卑贱不冠者之所服也”(《后汉书》)。蔡邕 的《独断》说是“古者卑微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后汉书》)。它 是不做官的百姓和虽在公府而不配戴冠的胥役所戴的,换 句话说,戴帻的人不是官,是庶人和同于庶人的人。诸于, 是袖子宽大的上衣,像妇女穿的褂子,所以记载说更始将官 “服妇人衣”。绣,亦写作“绣”,是背心,穿时套在褂子 上。锦裤,锦色套裤。襜褕,短衣,不是朝服,汉武帝时外戚 汉代女直裙 武安侯田恬穿襜 入宫,被认为不敬, 取消他的侯爵封邑 (《史记•武安侯传》)。更 始将领的这种衣 帽,是平民百姓的 服装,不是贵胄官 僚的品服。 我们知道,比较定型的官服是在东汉年间形成的,但在 周秦服制已经建立,周朝已有九章服,汉承秦制,自身也订 立了一些衣冠制度。官服与民服绝对不同,这一点不待到 东汉已经很清楚,绿林军打了天下,建立了政权,却没有像 西汉官员穿起官服,更没有自己的服饰制度。而这个制度, 如我们在《商人、工匠的服饰礼制与习俗》篇所说,是为“别 贵贱”,“辨等威”,是崇爵显官的,更始官员没有相应的服 饰,如何显出尊贵和权威呢?在当时等级观念严重的情况下 这尤其成了问题。当长安的官吏和士人代表出关迎接更始 队伍时,见将领们穿女式平民服装,大失所望。一些人看不 起这种装束的将领,心里笑话他们,还有人从而认为更始政 权成不了气候,不会长久,给它做事,将来会倒霉,因而逃到 别处,不与更始政权合作。另一方面,刘秀到洛阳,按照西 汉规矩办事,人们看着心气顺,有人感动地说:“不图今日 复见汉官威仪”,有的人进而倾心刘秀集团(《后汉书》)。这 是人们因为官员着装而对政权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相应的对 待态度,更始官员的平民装束建立不起权威,失掉一些人的 拥护,成为更始政权迅速失败的一个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