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先秦两汉时期几种服饰的流行(1)
齐桓公时齐国人一度爱穿紫
色的衣服。因为桓公喜欢穿紫 衣,众人跟着学,于是紫衣价格上涨,高达元白色的五倍多。桓公 感到这是一种奢侈浪费,就问管 管仲画像 仲怎样才能禁止,管仲回答说: 据我所知,国君吃过的食物,臣 民必须要吃它,国君欣赏的衣 服,臣民也会跟着穿。现在你自 己吃的是精好食品,穿的是紫色 的衣裳,白狐皮的外衣,你自己 这样怎么能要求臣下节俭呢?接 着建议桓公不再穿紫衣,并要对群臣讲紫色有臭味,不是 好东西,如此一来人们嗜紫的毛病自然消除了。桓公采纳 了管仲的意见,改变服装,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 子,不过一年的时间,齐国人变得节俭了(刘向《说苑•反 质》)。 楚文王熊赀(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喜欢戴獬冠,楚国的人学 着戴,以为时髦(《淮南子》)。 帻的兴起是汉元帝带动的。帻 在上古是不能戴冠的执事人员的一 种帽子,到汉文帝时群臣贵贱人等 都有戴用的,但是人们由于职务不 同用料的颜色各异,形式也有小的 差别,如武官用赤帻,皂吏用青 帻。汉元帝额上有一撮毛发,觉得 不好看,为了人家看不见,开始用 帻,把一撮毛遮盖起来。他是皇帝 中第一个好用帻的,自此之后,群臣效法逐渐多起来(《后 汉书•舆服下》及注引《独断》)。 头裹巾帻人像 东汉中叶大将军梁冀,废立自专,权倾内外,妻孙寿 受封为襄城君,服制同于长公 主。这对夫妇作恶多端,而妆 饰打扮异于常人,创造出新发 型、新服装。《后汉书•梁冀 传》说孙寿“作愁眉,啼妆, 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 为媚态。(梁)冀亦改易舆服之 制,作平上瀽车,埤帻,狭 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 衣”。这些装饰,据《后汉书 •五行志》及李贤注的解释: 愁眉,把眉毛画得细而曲长; 啼妆,在眼下流泪的地方作些 化妆;堕马髻,发髻不在头顶 正中,而偏于一侧;折腰步, 走起路来,轻轻摇摆,像是脚 不能支持身体一样;龋齿笑, 战国帛画中的女性装束 像有牙痛那样的笑,笑也不那 么咧嘴;平上瀽车,给车装饰 平顶的外罩;埤帻,帻的前脸 向下;折上巾,头巾的上角折 回;拥身扇,大扇;狐尾单 衣,后裙拖在地上,像狐狸尾 巴(《后汉书》)。孙寿的装束,所 追求的是一种病态美,愁眉、 啼妆、龋齿笑,都像犯病的表 情,像啼哭过,折腰步大约走起路来像后世的小脚女人, 这样装束和动作,给人造成一个娇弱可怜的女子形象,使 人怜爱。大将军家的这种审美观为当时人所接受,于是 “京都歙然,诸夏皆仿效”(《后汉书》),从梁家流行到洛阳 和全国。及至梁冀被诛,他家的那些妆饰式样也为人所不 屑了,消失了。 汉灵帝性好聚敛和挥霍,他别出心裁地玩乐,尤其是 “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侯、胡笛、胡 舞”。皇帝喜用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生活用具、饮食和 乐器,又带动了臣下:“京师贵戚皆竞为之。”(《后汉书》) 这几个故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服饰爱好方面上行 下效,国君嗜好的,贵族首先跟着学,贵族喜爱的,他的 奴仆,他的同类和官僚也爱好上了,民间也随之时兴了。 在上者兴趣转移了,在下者随着趋于新花样。汉代民谣: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高半额; 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说明风俗的流传,从城市到 乡村,从首都到地方,从社会上层到社会下层,而且是上 有好者,下必甚焉,愈传得广,比原样愈厉害。 在服饰爱好上的上行下效风俗的出现看似是极其自 然,但仍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既然装束体现人的社会身 份,上层人士的着装代表他的地位,下层人士如果有条件 模仿的话,就会改变形象,似乎也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 同时为了和上层人士接近,仿效他们的装饰,才能入流, 才可能被上流社会接纳,和上层人土混在一起。所以说在 下的人向比自身层次高的人学习衣着方式,首先是为了提 高社会地位。还应看到这种学习还有一个审美的因素。上 层人士的衣饰,往往有它的美的成分,它或者样式新颖、 美观,或者质地优良,或者人着装之后显得高雅、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