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古人端午节的生活(2)
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绘画一群男孩在野外斗草嬉戏,有的拔草,有的身边放着草 兰,面对面用力拉草斗胜负,有的旁观助兴。乾隆帝为此画题诗,有“赤子之心爱生意“句 。画和诗反映清时儿童斗草的快乐生活,并引起成年人的兴趣(画藏故宫博物院, 《文史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 端午节和其他节日一样,也是个交际的时日,节间亲友互送礼物,皇家也不例外。贞观十八 年(644)五月初四日,唐太宗用飞白体书写骛凤烟龙等字,写好后对司徒长孙无 忌、吏部 尚书杨师道等说:明天是端午节,风俗是用衣服玩物相互祝贺,我今天送你们飞白扇两柄, 供你们扇风纳凉(《册府元龟》卷四十三《帝王•多能》,493页)。这是 帝王以雅物赠大臣 。宋朝皇帝给亲王、宰相及学士送的东西更多,有亲自书写的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梦粱录》卷三《五月》)。 端午节的产生,传统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这自然是不能被排除的原因,但是从节日生活内容 看,它和季节关系极为密切。我国一年四季分明,而酷暑、寒冬界限较之春秋两季更明显。 五月进入大热季节,烈日给人体的毒害很严重,而毒虫经过春天的滋生,到这时也壮大了,对 人的危害也大,因此人们把五月视为毒月是有道理的。为避免疾病的产生和流行,人们需要 做一些预防,不仅个人做,需要众人共同做,约定一个时间,大家一起动手,不失为一个好 方法。端午节采艾、菖蒲,做香袋,喝雄黄酒,说明人们认识到夏季是疾病流行季 节,予以重视,并用药物预防。如此看来,端午节的那些辟毒的共同生活内容,是人们的一 种社会公约,形成风俗,人人自觉遵守,也是人们的一种公德。它比政府的有关法令还要灵 ,因为这是自觉自愿做的事情,是行政强迫不能办到的。从防病毒的角度看,端午节的产生 以及历久不衰,就有它的必然性。它是适应了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流传的。由此我们认为 端午节的生活是人们医药知识和生理知识提高的表现,它的出现和流传是一件好事。但是人 们认识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给以科学的说明,反而容易被迷信色彩所笼罩。透过端午节的生 活内容,我们看待古人的文明,绝不能看表象,不能赞不绝口,也不能以野蛮、落后、迷信 一言以蔽之,要作分析,要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它合理的成分,那才更有益处。今人到春天 就强调抓环境卫生,比古人到五月节时才做就做得更早,是认识提高的表现,对端午节纯粹 是当节日来过,而失去讲卫生、预防疾病的意义。 端午节流行的饰物、用物、食物、玩物,从南朝至清代,在总的方面变化不大,表明它的传 承性。这种传统节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有了春节、端午节 、八月节、清明节、冬至节等节日,中华民族才成其为中华民族。所以民族节日需要很好地 保留,轻视是不对的。我们民族有的节日,在大陆不太被看重,而在大陆以外的一些地区受 到高度重视。据说在香港地方,香港到九龙的地铁,一年只有三天通宵达旦地运行,其他日 子夜间停运,这三天里有一天是阴历八月十五日,夜间通车为的是让人们好回家过团圆节。 又据报载,1986年亚运会在汉城举行的时候,中秋节这一天中国运动员乘车去运动场练习, 结果吃了闭门羹,返回驻地不久,得到会议组织者方面的说明:按当地习惯中秋节放假,故 而闭馆,此情未在事先通知,表示歉意。中国运动员忙于赛事,忽略了本民族的节日,是可 以理解的,然而此事却使人知道韩国人重视中秋节。看来大陆的国人对待中秋佳节,可能不 及香港同胞和韩国人。本民族的节日真要当个节日来过呀! 端午节的生活内容,历代也有一些变化。社会生活条件在变异,节日内容作相应的调整是理 所当然,以新鲜内容充实古老的传统节日,使人们节日过得更美好,也使节日更有意义。如 果不是这样,这个民族就会非常保守了。当然,内容的增添,以不失去该节日的原有基调为 原则,否则就不是那个节日了。 端午节与卫生事业、人体健康相联系,这一事实,使我们联想到节日生活同科学、文化、生 产相结合,在节日之中灌注这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人民的生活,又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 能。还可以根据科学、文化、生产的需要,创造一些节日。如植树节,在我们这个森林资源 有限、绿色植被不多的国家,需要利用各种方法提倡植树种草,结婚、生育种纪念树之外, 把春天植树节搞起来,让它真正成为民族的节日,自觉自愿地干起来,就会改变机关派任务 ,年年种年年死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