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南朝王谢家族的文艺生活(3)
前述王僧虔“解音律”,刘宋末年,他认为当时“朝廷礼 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上表请求改正乐典, 提出“世有等差,无故不可去乐;理有攸序,长幼不可共 闻”的原则,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整饬朝野声乐(《南齐 书•王僧虔传》)。这实际上不利于音乐的发展。王僧虔懂音 乐,但过多地把音乐当作政治教化工具,而不懂得它的娱 乐性。王僧虔思想上刻板,然而毕竟是南朝的士人,不像 后来读书人的道学气,他也能跳舞。齐高祖在华林园开晚 宴,请大臣应命弹琴、唱歌,王僧虔也遵命弹琴,看来他 也有表演水平。尚书左仆射王充“晓音乐,习歌舞”(《南史 •王充传》)。王、谢族人能歌善舞,首先在于他们懂得和爱 好音乐。司徒谢安“性好音乐”,弟弟谢万死了,应守丧 礼,十年不听音乐,但到晚年,虽同样有期亲之丧,照常 令家伎演唱,好友中书令王坦之不以为然,写信要他遵守 亲亲之道,不要听音乐了,谢安回信,说他听乐是“自娱”, 对于“崇世教”,是不屑去做的(《晋书•王坦之传》)。由于谢安的 带头,“衣冠效之”(《晋书•谢安传》),丧中听乐就成了社会风俗。 王、谢家族文艺修养的形成,有其社会和自身的原因。 第一,王、谢二族重视文化教育。在朝廷,于战乱频 仍之时提倡教育,培养贵胄子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东晋创建之时,晋元帝尚未正式即位,录尚书事王导就因 军旅不息,学校停办,上书要求遵循西晋的典制,选择教 师,恢复学校教育,令朝臣子弟入学就读(《晋书•王导传》)。 当淝水之战前后,尚书令谢石也因学校遭破坏,“上疏请 兴复国学,以训胄子”,同时要求在州郡普遍兴建学校(《晋 书•谢石传》)。在家族,强调文化传家,抓紧子弟的文化教 育,重文轻武。刘宋时王僧虔写诫子书,说有的人贵为三 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相反布衣寒素之人,卿相倒很尊 敬他。有的父子贵贱悬殊,兄弟名声大相径庭。何以会贵 而不闻,贫而名显呢?何以父子兄弟地位迥异呢?原因就 在读不读书(《南齐书•王僧虔传》)。王僧虔是令儿子读书的,诸 子王慈、王泰、王志各有所长。他的诫子书,比较系统地 说明读书的作用和王氏的治学传统。王筠认为有文化,代 代有文章传世,是王氏的家风,故而要求子弟“仰观堂 搆,思各努力”(《南史•王筠传》)。只有认识到家庭传统,加以 继承,才是合格的王氏家族成员。王导的长子王悦,“弱 冠有高名”,青年时就侍讲东宫,可见有学问,王导很喜 欢他(《晋书》卷六十五)。王导次子王恬,“少好武”,不受王氏家 族的重视,王导更是见他“便有怒色”,而见他哥哥“辄 喜”。家庭与社会环境逼着王恬改变习性,晚年好交结士 人,“多技艺,善奕棋,为中兴第一”。 第二,社会上层和王、谢二族均重视文学艺术。宋齐 梁陈的皇帝和帝胄,相当一部分人文化水平很高,而且颇 具有文学艺术细胞,富有这方面的成果。前述宋孝武帝、 齐高祖善书法不必说了,梁昭明太子编辑《文选》,传诸 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可见帝胄文学才能之一斑。皇家的 志趣,极大地影响着臣下,吸引人去学习文艺,如《南 史》所说:“先是宋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王 俭传》)萧梁时也是“膏腴贵游,咸以文采相尚”(《南史•王承 传》)。王、谢二族也很自然地以文艺要求子弟。王羲之教 子学书是传家学,王僧虔也要求子侄学书法,其子王慈与 堂弟王俭练书法时,来了客人也不停下笔来接待,可见在 严格的家教下学书的专心致志。 第三,维护世族的必要条件。王、谢是大官僚、大庄 园主世族,维持这样的世家,要有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所以掌握文化是世族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同时由于它的 官僚地主地位,有物质基础,能保证它的成员从事文学艺 术训练和活动。世族因为已具有文艺传统,子弟对先辈的 文艺才能和实践耳濡目染,也易于接受和把握。 文学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人类财富,是丰富人们生活 所必需的。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表明他文化程度高,生 活丰富,创造力强,是好的事情。王、谢家族倘若诗歌一 点不能写,看书画不知精妙之所在,见了跳舞就羞答答, 对各种文艺表演都看不出名堂,则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表 现,愚昧的表现,那么也就未必能如此长盛不衰。这是我 们研究王、谢二族的文学艺术生活所得到的最一般的启示, 想来也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