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南朝王谢家族的文艺生活(2)
史,与孙绰、谢安等在山阴 兰亭宴集,作《兰亭序》, 并书写。他的书法,开始正 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自 行创造,不断提高,越到晚年 越好,超过同时代的书法家 庾翼、郗愔,唐朝人评论, 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 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他对我国的书法艺术 影响甚大。其子献之,善于草隶和绘画。献之七八岁学 王羲之出行图 书,乃父偷偷从后面拔 他的笔,他握得紧,竟 未拔出,可见练习时的 用心。有一次给大司马 桓温写扇面,墨汁误落 纸上,乃随机应变,作 一幅乌驳牸牛的画,而 且很好。当时人论他们 父子的书法,认为儿子 笔力没有父亲强劲,只 是妩媚多了一些,当然 是儿子不如老子(《晋书• 王献之传》)。王羲之的另 一个儿子凝之,“亦工 草隶”(《晋书•王凝之 传》。 王羲之族曾孙王僧虔也是大书法家,年轻时,“雅善 于隶书”,任尚书令时以飞白书题尚书省墙壁,他的飞白 令时人折服,并著《论书》,品评诸书法家,认为有了王 羲之书法,钟繇、张芝不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了。宋孝武 帝善书,并欲独擅其名,王僧虔用拙笔书写以隐讳他的真实 技艺。齐太祖笃爱书法,与僧虔比赛,因问谁是第一,僧 虔回答说,“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齐太祖才高兴地 说:“卿可谓善自为谋矣。”(《南齐书•王僧虔传》)精于书法 倒成了累赘。僧虔子王志能继父业,“善草隶,当时以为 王《伯远帖》 楷法”,并被人称为“书圣”(《南史•王志传》)。王珣、王珉 弟兄善写行书,当时人认为弟弟比哥哥写得更好,说“法 护(王珣)非不佳,僧弥(王珉)难为兄”(《晋书•王珉传》)。 其实王珣的《伯远帖》是王氏家族留下的罕见的墨宝,为 乾隆帝的《三希堂法帖》中的一件珍品。谢灵运“诗、书 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被宋文帝称为“二宝” (《南史•谢灵运传》)。此外,王、谢族人书法造诣高超的很 多,如黄门郎王僧祐“工草隶”(《南史•王僧祐传》),他的儿 子中散大夫王籍也是“甚工草书,笔势遒放”(《南史•王籍 传》)。太子中舍人谢综“有才艺,善隶书”(《南史•谢综 传》)。他的侄子、尚书 吏部郎谢朓“善草 隶”,且长于五言 诗,沈约赞扬他 说:“二百年来无此 诗也。”(《南史•谢 传》)大体上讲王、谢家 人能文能书,作出文 章,自行书写,成为 诗书佳品。 歌唱、弹奏、跳 舞也是王、谢族人的 艺能和喜好。酉阳太 守谢孺子与车骑将军 王是姑表兄弟,孺 子“多艺能,尤善声 律”(《南史•谢孺子传》),王善言哲理,宋文帝对他甚为 “钦重”,令他把名字“”让给宋明帝,又为明帝娶他的 妹妹。孺子、景文一次家宴,“孺子吹笙,自起舞”。一 个伴奏,一个跳舞,气氛活跃,和谐有致。豫章太守谢鲲 “能歌善鼓琴”,青年时期刚出仕为东海王司马越府掾,因 家僮不法而黜官,士人为他叹息,他在听到这个消息时, 继续“清歌鼓琴,不以屑意”(《晋书•谢鲲传》),以弹唱歌咏作 王导画像 乐,不把仕进放在心上。其子谢尚初应司徒王导之辟为府 掾,府主特为他开欢迎会,说听人讲你善于跳《鸲鸪舞》, 在座的都想观赏,你能满足众人的愿望吗?谢尚痛快地答 应了,“便着衣帻而舞”,王导命与宴者抚掌击节以助兴, 谢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表演得很自然。谢尚后来 官至尚书仆射、镇西将军,“采拾乐人,并创石罄,以备 太乐”(《晋书•谢尚传》)。南朝有钟石之乐,是从谢尚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