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会稽公主与刘裕纳衣(2)
说:“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宋书•刘义康 传》)公主在儿子事情上是撒泼,到弟弟事情上以骨肉柔情 面貌出现,纯是就事而发,以期达到目的。文帝关于义康 的允诺只是一时的,后来公主死了,有人造反要奉戴刘义 康,事关九五之位的大事,文帝就将他赐死了。徐湛之一 直为文帝信任,官至尚书仆射,文帝长子刘劭杀害其父, 同时杀死湛之。 历史上有几个开国皇帝爱回忆在民间时的困苦,刘裕 给会稽公主的任务表明他是一个。朱元璋也是一个,他的 上谕,口口声声“朕本淮右布衣”,并在《御制皇陵碑》 里讲家世和本身的苦难,以教育后世子孙。不过他们的愿 望总是落空的。会稽公主用刘裕的纳布衣去救犯罪的儿 子,并没有用到正途上,而文帝、刘义康、刘劭兄弟父子 相残,哪里有骨肉至情。至于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靖 难事件,四子燕王朱棣竟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 和朱元璋的期望更是背道而驰!皇子皇孙的境遇,与出身 寒微的创业君主的经历有天壤之别,使他们的思想认识有 截然的不同,已经处于优越地位的后辈,所想的、要的、 做的与先辈不一样,生活方式也迥异,因此老人欲以往日 的苦制约后人的思想根本做不到,只不过是空想、妄想。 老人愿意回忆往事,叙述旧日的苦,也表现出他对自己改 变自身地位的能力的赞许,他从社会低层走上高层,他是 可以欣慰了,他的回忆对他来讲是有价值,可是这种回顾 是向后看,对别人不会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刘裕、朱元 璋忆旧落空,就是明证。 最后要考察刘裕的“纳布衫袄”的纳布是什么?《庶 物异名疏》认为它是一种布名。许慎《说文解字》讲 “纳”字:“纳,丝湿纳纳也。”明人《正字通》: “纳,衣敝补也。”即谓“纳”是补衣服。《新方 言》:“今淮南吴越谓刺绣为纳绣,直隶谓粗缝曰纳。” “纳”是刺绣,或是大针线缝衣。《玉篇》解“纳”, “或作衲、”。这些说明,仍使我们对纳布不甚了 了,不过可以综合一下,刘裕“纳布衫袄”的“纳布”, 有两种解释,一是纳布的衫袄,二是打了补钉的衫袄,我 们认为后一种理解或许是正确的,更符合于刘裕当年的衣 着情况:贫穷的刘裕穿百衲衣服。如果是的话,这篇文章 的题目可改为《会稽公主与刘裕百衲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