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仙界的志怪渊源

  

  如果说仙是长生不死的人,那么,鬼就是死了的人,阴问的人。从大量六朝志怪看得出来,作家们所设计的阴问,确实不以恐怖和万籁俱寂的真空笼罩一切,而是浓重地涂抹了几笔令人心向往之的亮色。其一,人死了,并不是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去,并不是没有知觉地在阴寒潮湿的泥土中发霉腐烂,并不是彻底地消失。鬼有自己的并不寂寞的世界——阴间,具体地说,即魂归泰山。泰山神还下辖若干机构。群魂毕集,熙来攘往,丝毫不逊色于人间。其二,鬼的生活也有丰富多彩之处。志怪作者经常采取旁敲侧击的手法即通过写鬼与人的交往来暗示鬼世界的情形。比如,蔡伯喈之鬼与王瑗之谈诗,“揆古知今,靡所不谙”(《太平广记》卷三二一《王瑗之》,出《齐谐记》),王弼之鬼与陆机谈玄,“妙得玄微”(《太平广记》卷三一八《陆机》,出《异苑》);苟氏《灵鬼志》中那个教嵇康演奏《广陵散》的鬼,雍容大度,文辞清辩,琴音雅逸。这使我们感到死者照样具有生时的风采、智慧。鬼甚至还有一些人所不具的秉赋,能为飘泊人世的亲友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王彪之母能前知,帮助儿子避免了“奇厄”;梁清想得到某郡的职位,“先以访鬼,鬼云:所规必谐。某日某月除出。果然。”(分别见《太平广记》卷三二零《王彪之》,出《幽明录》;卷三二三《粱清》,出《述异记》)鬼还能变形;鬼还可向人托梦。

  但是,阴间的美好毕竟是有限的。从相当广泛的情形看来,“归人”(鬼的别称)比生人肩负着更沉重的人生重任。他们尽管离开了人世,却依旧为活着的亲友牵肠挂肚,对故交,对妻儿,对情人,一概放心不下。比如庾崇(《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庾崇》,出《幽明录》),死后即还家见形,一如平生,“有一男,才三岁,就母求食。母日:无钱,食那可得?鬼乃凄怆,抚其儿头日:我不幸早逝,令汝穷乏,愧汝念汝,情何极也?忽见将二百钱置妻前,云:可为儿买食。如此经年,妻转贫苦不立。鬼云:卿既守节,而贫苦若此,直当相迎耳。未几,妻得疾亡。鬼乃寂然。”身入异域,仍念念不忘妻、儿,无能为力而又丢舍不开,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墨,足以催人泪下。鬼还得为自身的生计而奔波悲愁。鬼同样有饮食之需,为了“一瓯饮食”,不得不到人间“作怪”(《幽明录•新鬼》);鬼似乎比人更容易生病,因为,不仅生前的病会带到死后,如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斯豪虫取日自平:“昔为乐游吏,患腰痛死。今在湖北,虽为鬼,苦亦如生。”而且尸骸随时有遭到伤害之虞,如《周氏婢》中的女鬼(《太平广记》卷十六,出《述异记》),因草生髑髅眼中而疼痛不堪,并且自身无能为力,须托梦活人为之救治。鬼甚至也会死亡,苟泽触犯阴间条律(《太平广记》卷三一八《萄泽》,出《异苑》),“上官”责其“数豆粒,致令劬不复堪,经少时而绝”。这样看来,人死为鬼,并不像庄子描绘的那样,摆脱了一切苦恼,毋宁说更为艰辛。面对着这样一个“家”——阴间,人们怎么会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呢?

  于是,顺理成章,许多鬼希望重返人间。大量的女鬼追求人间男子的故事表达了这一意向。《紫玉》中的紫玉(《搜神记》卷六),生前与韩重相悦”,死后仍深情绵绵,“嘘唏流涕”地邀请韩重光顾她的坟墓。韩重认为“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紫玉只得央求他:“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之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韩重这才答应了。《卢充》中的卢充与崔少府女相爱(《搜神记》卷十六),但当他知道“崔是亡人”而他曾进入“其墓”时,不免深深“懊惋”。这类情节蕴含了两层意思:人对于死者的坟墓是疑惧的;死者希望延续其人间生活。但是,死者的心愿几乎一律化为泡影。堪至《列异传•谈生》中那位腰上已生肉如人的鬼妻,亦因谈生不慎“照视”,失去了生的机会。

  阴间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面。如同人世混杂着贤与不肖一样,鬼的秉性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善良仁慈的鬼,有才华横溢的鬼,也有品行不端的鬼,或“偷食”,或无故伤人(见《太平广记》卷三九《刘他》、《王戎》,均出《续搜神记》),有些甚至类似于黑社会的阴贼之徒,如《搜神记》卷十六《鼓琵琶》中的琵琶鬼。此外,“归人”在阴间的某些职守对人说来也是可怕的。大要有二:一是做勾魂使,二是做疫鬼(参见《搜神记》卷十六《疫鬼》等篇)。鬼的这两种职守,在阴间是正常的,但对人却构成巨大威胁;一般人也不想去阴问干这类“工作”。还有,鬼对亲人的爱,其后果反而是悲剧性的,原因在于“人鬼殊途”。《搜神记》卷四《胡母班》载,胡母班走泰山府君的后门,让他死去的父亲做了本地社公。过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几个儿子全死掉了。原来胡母班之父太喜欢几个孙子,干脆把他们接到阴问去了。胡母班只好请泰山府君将他父亲调到别的地方去。

  对阴间的丑陋一面的想象,增强了志怪作家们对鬼的戒备心理。但是,这儿有个分寸问题:戒备不是敌视。因此,他们提倡以镇静旷远的风度去征服鬼,比如《阮德如》中的阮德如(《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出《幽明录》,以牙还牙地向鬼还击也得到认可;但是,像“宋定伯捉鬼”那样,利用新鬼的天真无邪而牟利的阴险行为,则是被讽刺、被指责的对象,有人说“它不仅宣传了鬼魅不可怕,而且还借捉鬼的有趣故事,反映出人民的机智”,不免以苦为甜,颠倒了志怪作家对鬼的基本情感态度。

  这里要说明一点:以上谈的六朝志怪中的鬼,不包括那些佛徒传教之书如王琰《冥祥记》、侯白《旌异记》中的鬼。佛教徒眼里的鬼是恶魔一类的形象,须在地狱中经受种种酷刑。那是另外一个鬼世界。《西游记》中的地狱、枉死城之类即由此而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