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西游记》的主旨何在(下)

  

  与从政治角度阐发《西游记》的主题形成对照,另一种路数则偏于哲理蕴含的挖掘。清代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认为这是一部谈禅、讲道或劝学的书。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对他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胡适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胡适反对过于拘泥地去搜寻微言大义,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断言《西游记》没有隐喻或象征意味,却不一定有说服力。故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在论及《西游记》时,一方面采用胡适的论述,说《西游记》“每杂解颐之言”,“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另一方面又指出“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涮《五杂俎》“求放心”之说,“已足尽之”,即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蕴含哲理性的书。

  《西游记》究竟蕴含有什么哲理?金紫千《也谈(西游记)的主题》认为:孙悟空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化身,它一开始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后来纳入正轨,才得终成正果。《西游记》是在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收其放心)的道理。孙悟空的人生历程可分为三部曲。人生之曲的第一部:追求。孙悟空本来生活在“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乐园里,但他为了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这要算是大大的“放心”吧),远离花果山,拜仙求道,大闹龙宫、大闹冥府、大闹天宫,一番上天人地的紧张战斗,最后竟以失败告终。人生之曲的第二部:挫折。“放心”的结果是跌跤碰壁,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得翻身。第七回回前诗说:“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人生之曲的第三部:成功。唐僧取经,解救收徒,用紧箍箍住,皈依佛法,一路上除恶行善,历尽磨劫,同时逐渐除尽自己的邪根,功成行满,终成正果。这是“收放心”的结果,这是“求放心”的胜利。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典型的精神发展史。

  冯文楼《取经:一个多重互补的意义结构》将百回本文本的意义结构分为三个层面:表层结构、基层结构、深层结构。其表层结构的宗旨是“自律意志的锻造,人格价值的寻取”。“取经”在某种象征意义上说,就是寻取人格价值、实现人格完善、进入“自由”意境的途径和实践。也即是说,在它的故事的表层结构中,掩藏着一个人格完成的母题.唐僧师徒一行五众(包括“白马”)的西行,实即一种将功赎罪的灵魂“救赎”行为。西去途中的八十一难,就是有意为此而设置的,使取经人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受难考验中,达到“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此也即孟子所谓“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上)这里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西去途中的“魔障”,有的纯然是菩萨等的有意创设,用种种方式如美色、钱财、地位等来诱惑取经人,使他们不但在性命攸关的生死考验中,而且在意志最易受到摧折的世俗引诱中,做到“离相无念”,毫微不动,“明心见性”,坚如金刚。

  李舜华《喜耶,悲耶——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对世俗人生的哲理思考之书。三教归心,实际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天人关系,探讨个体在宇宙问的存在及其意义。这一思考主要是由心猿孙悟空来完成的。人们已逐渐发现,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李舜华不满于“人们在提到这一历程时,多是从形象内涵来笼统地加以概括。至于它怎样从最细微处支配了小说的结构,又折射了怎样的时代意蕴,却往往忽视,甚至单纯地视为一则浪漫主义的喜剧”。她侧重于考察孙悟空的心路历程与宋明心学的关系,并指出:“西天取经所构想的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历程,然则生命真正的圆满却在于进入成人社会后,始终不失赤子之心。”

  在对《西游记》的哲理性意蕴的发掘方面,不能不提到吴圣昔先生(笔名方胜)。他是“文革”后集中探讨这一问题的第一位学者。他在《西游新解》中以传奇性、诙谐性、哲理性来概括《西游记》的风格特征。传奇性注重的是作家的想象才能,诙谐性、哲理性注重的是作家的人生智慧。20世纪50~70年代的研究较多探讨《西游记》的幻想艺术,而忽略它所包含的睿智与哲思,这是令人吃惊的。因为,在《西游记》中,智慧即使不比想象更重要,那也至少同样重要,而“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即诙谐性与哲理性的融合又是其智慧展现的独特方式。“《西游记》具有哲理意味。运用游戏笔墨来描绘的作品形象体系,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意义,这不仅深化了作品主题的内涵,而且形成了一种与一般游戏之作完全不同的耐人寻味的意境,使这部神怪小说成为游戏之作中的典范性作品。”“《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如此看来,撇开了诙谐性来谈哲理性,或者撇开了哲理性来谈诙谐性,都不能把握住《西游记》的魅力所在。将二者结合起来谈,既可以避免一味从政治角度阐释《西游记》,也不会因为注重哲理而过于拘泥,以致把《西游记》读成一部悲剧。

  吴圣昔先生的这一把握是与原著相吻合的。我们将在注重诙谐性的前提下探讨《西游记》的象征意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