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藏拙与圆通(1)

  

  唐僧师徒中,悟空最精明,这毋庸置疑。沙僧也是个极精明的人物,只不过他没有悟空那么张扬。沙僧在小说中表演的机会不多,很多读者认为他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这是对的,但如果说他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话,则并不确切。如果我们细心阅读的话,会发现沙僧那默默无闻背后的精明。与八戒咋咋呼呼、事事逞强的“呆”“笨”不同,沙僧寡言少语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为了“藏拙”或协调人际关系。

  小说第六十三回,沙僧向祭赛国国王吹嘘悟空、八戒的本事:“不瞒陛下说。我大师兄乃齐天大圣皈依。他曾大闹天宫,使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个对手。只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我二师兄乃天蓬元帅果正。他也曾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大众。惟我弟子无法力,乃卷帘大将受戒。”而事实上,沙僧的本事虽不及孙悟空,但较之猪八戒,则不相上下。他当着两位师兄的面,对他们极尽赞美之能事,而对自己,则不置一词,自然令两位好名的师兄内心极为受用。

  沙僧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对悟空兄长权威的积极维护上。第六十八回,悟空让沙僧安排茶饭,但没有油盐酱醋,悟空差八戒上街去买,八戒偷懒不想去。于是悟空将大街上的各式美食大大地渲染一番,惹得八戒”口内流涎,喉咙里咽咽地咽唾”,跳起来要去。沙僧何等精明,一眼看出悟空在耍弄八戒,但他没有揭穿,反而顺口应承道:“你们去,须是多买些,吃饱了来。”第九十六回,喜斋好客的寇员外要留唐僧师徒长住,八戒见有这等事,自然是举双手赞成,遭到唐僧的喝斥。悟空见师父变了脸,即揪住八戒,着头打一顿拳,并骂道:“呆子不知好歹,惹得师父连我们都怪了!”此时,悟空摆出了兄长的架子,沙僧则马上旗帜鲜明地予以支持:“打得好!打得好!只这等不说话,还惹人嫌,且又插嘴!”八戒只得气呼呼地立在旁边,“再不敢言”。

  第四十三回,悟空见师父有思乡之意,便婉言安慰:“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八戒听后,心中不悦:“若照依这般魔障凶高,就走上一千年也不得成功!”沙僧马上予以反驳:“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且只捱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

  沙僧之所以极力维护悟空,其原因有三:

  (1)悟空是长兄,按照“长兄如父”的孝悌观念,沙僧该维护悟空的兄长权威。

  (2)悟空精明而八戒愚笨,八戒好唬弄而悟空又自尊心极强。如果得罪悟空,极有可能遭到“报复”,八戒一路上不断受到悟空的戏耍,沙僧很清楚这一点,他并不想重蹈八戒的覆辙。

  (3)悟空取经信念坚定,而八戒则时时动摇。从维护大局来说,沙僧维护悟空,即是坚持了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使取经之船不致偏离航道。

  沙僧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时局形势的判断谨慎准确,洞若观火。读者或许还记得沙僧在小说中的第一次亮相。第二十二回,唐僧师徒被“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阻隔。突然,河中钻出一个妖精(即沙僧),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悟空保护唐僧撤向远处,八戒举钯迎敌。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妖精”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旁观的悟空看到这种斗杀场面,恨得“咬牙切齿,擦掌摩拳”,哪里忍耐得住?抡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人流沙河里。在此,沙僧对自己的实力挺有自知之明,同实力相差无几的八戒,他敢于大打出手,见到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悟空,却立即躲避,能打则打,打不赢就溜,任凭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骂,他就是不上当,弄得实力超强的悟空干着急。由此,我们算是初步领教了沙僧的高超手腕。

  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战红孩儿,尽管红孩儿的手段和枪法都远逊于悟空,但红孩儿的烟火着实厉害,让悟空大败而归,差点瞎了眼睛。这时,沙僧便建议以“相生相克”取胜,悟空遂往东洋大海求借龙兵,希望能以水灭火。谁知凡水灭不了三昧真火,沙僧又建议悟空去求助观音菩萨,终于降伏了红孩儿。沙僧是谨慎的,但谨慎过头的话,则对他人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有时,他做事仅凭自己的“经验”,因而不免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小说第五十七回,六耳猕猴变化成孙悟空模样,打伤唐僧,劫了青毡包袱。唐僧差沙僧去花果山讨要行李,沙僧面对假猴王,一篇说辞倒也四平八稳,有板有眼。问题是,沙僧跑到南海观音处求救时,忽见孙行者站在旁边,等不得说话,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头便打,并口里乱骂道:“我把你个犯十恶造反的泼猴!你又来影瞒菩萨哩!观音说明真相,沙僧兀自不信,连走路都多了个心眼。“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作者在此附带一句:“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谨小慎微是应该的,但对同门数载、兄弟情深的悟空,这种怀疑未免有点出格。在此,我们只能说,沙僧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悟空。同样的事又发生在第九十三回,悟空提醒唐僧不要忘了乌巢禅师传授的《多心经》。唐僧辩勰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唐僧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做声”。本来是探讨心性修养的禅学问题,但八戒、沙僧不理解,认为悟空是“弄虚头,找架子”。沙僧还添油加醋地对八戒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只有唐僧理解悟空,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元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小说再一次向读者暗示悟空在精神层面上已远远超过八戒、沙僧。沙僧不信大哥“晓得讲经”,表明他没有读懂“孙悟空”这本大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