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70页

十二、两钦差糊涂结案(1)

  虽然供词勉强,但慈禧明白此案只能是一个糊涂案,深究无益,反而会给朝廷带来麻烦,因此她也不得不最终接受这一事实。

  但孙衣言将所有真相写在了墓志铭上。

  顿时舆论大哗。

  曾国藩和郑敦谨在上奏的同时,把供招抄录分送军机处、刑部存案。

  郑、曾这一手很厉害,首先存案,造成既定事实。

  意思很明白,这就是最后定谳,已经入档了,再审也不过如此,绝不能翻案。

  郑、曾还在会衔复奏时,特别附了一个夹片,陈明“实无主使别情。”

  但又说“该犯供词,尚属可信。”

  前边意思是没有其他情况了,后面又说此供词只是可信,并不一定就是事实。

  这一模棱两可前后矛盾的措词竟被慈禧通过了。

  其实他们上夹片的意思就是请慈禧、慈安、同治帝及军机处多多担待,不要再生枝节。

  由于郑敦谨之前上的密折,以及慈禧通过其他渠道对案情的了解,慈禧明白此案只能是一个糊涂案,深究无益,反而会给朝廷带来麻烦,因此她也不得不最终接受这一事实。

  当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下达,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挟嫌泄愤,刺杀总督大员”定谳,肯定了郑、曾的奏结。

  直到朝廷批复下达,会审官孙衣言、袁保庆仍抗旨拒不画押。

  但此时这个案子已经彻底将他们排斥在外了。

  说到慈禧定案,其中还有一个插曲。

  本来同治帝是依了两宫皇太后的意思,对刑部的申报作了批示。

  但皇后阿鲁特氏听说了此案,因为这个案子甚奇,十分关心。

  看了刑部的申报和郑、曾二人的折子以及张文祥的供词后,觉的疑点重重,对同治分析道:“表面上此案为张文祥新仇旧恨积聚成仇。

  但细细分析,任何一点都不能成立。

  首先,张文祥因为一品大员不帮他找回老婆就起谋害之心,这实在是无法理解;马新贻查禁押当,是地方政策,并非针对其一人,利益受损的也不止张文祥一人,他不过一介草民,失去财产并不多,况大丈夫何处不可安身,难道真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要与马新贻同归于尽?此理也讲不通;折子上说张文祥开押店,勉强过活,那就说明他虽受程速台资助,但所受有限,这也不值得他去冒这么大的风险,为程速台卖命。

  张文祥仇恨三年不改其志,必欲杀马新贻而后快。

  即使将前三条理由都加起来,也无法让一个常人积聚起如此大的仇恨。

  我看马新贻因小节而背义,遭致杀身之祸的事,倒可能是真的。

  如今国家内忧未平,外患日甚,朝中官员都应当致力于治理国事,为国出力,岂能像马新贻那样腐败贪欢。

  我看要严肃官纪,依事实断案。

  张文祥杀马新贻,本应算杀害‘不拒捕奸夫’,依‘擅杀律’,判个缓期执行的绞刑即可。”

  同治帝也觉得慈禧太后建议不当,而皇后阿鲁特氏的说法更有道理。

  他接受了皇后的见解,依着她的话批下奏章。

  慈禧太后知道后,气得大骂同治帝是昏君,不听她的话却听信皇后的一派胡言。

  逼同治重新改过批文。

  从此,西太后也更加嫉恨阿鲁特皇后,为以后逼死同治皇后埋下伏笔。

  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初四,曾国藩奉旨监刑,将张文祥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

  据说用的是“鱼鳞剐”,一片片细割。

  张文祥的儿子也一并被杀。

  张文祥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对此毫不在意。

  但让他吃惊的是,事实并没有像曾国藩答应他的那样,让他在清史上留下一个侠义的名声。

  “因妻为人诱逃,呈控未准审理,心怀忿恨,又勾结海盗乃乘闲刺杀总督大员。

  着将该犯比照谋反叛逆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

  不知张文祥临死前听到这样的判词会怎样想?曾国藩是否成为他平生最恨之人呢?朝廷对马新贻的恤典甚厚:入贤良祠,以总督阵亡例议恤,赠马新贻太子太保,予谥号“端愍”,意思是为官清正,死得可惜。

  又赐其后代子子孙孙可世袭“骑都尉兼云骑尉”的职位。

  这些恩赐总算仁至义尽。

  在历史上,马新贻还算是有一点儿政绩的,在任上废除了一些无名之费,扰民陋规,惩治湘军游勇,打击海盗,兴修水利等。

  他死后,在他任职过的江宁、安庆、杭州、海塘,都有百姓为他建立专祠。

  袁保庆吃了个哑巴亏,虽心怀不满却也没有办法。

  孙衣言却是个极有文采的人,有笔在手,不争一时争千秋。

  他为马新贻所撰的墓志铭,秉笔直书:“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奏!衣言遂不书‘诺’。

  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戆为公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意思是张文祥彪悍狡猾,不用酷刑是无法得到实情的。

  必须查明实情,找出藏在其背后的叛臣贼子,用重典来惩治,这才能让天下怀二心者有所畏惧。

  但如今我虽然没有签字,主审官仍然匆匆结了案。

  我之所以奋力为马新贻力争,难道仅仅是为了他一人么?我是为了大清江山啊。

  孙衣言的文章一出,震惊朝野,舆论大哗。

  慈禧太后虽知道其中大有隐情,可总不能为了一个死人,去动摇大清江山啊。

  斯人已作古,让他去吧,无非加恩赐恤,以慰忠魂,也就够了。

  郑敦谨极爱惜自己声名,当年立志以夔、皋、伊尹为榜样,锐意进取,欲要陶铸人心,转移世风。

  如今却做下这种违背良心和本性的事,心情很糟糕。

  听说孙衣言为马新贻作的墓志铭后,更受刺激,决意离开政坛上的倾轧虞诈,不再涉足官场。

  未等圣旨下达,更没等张文祥正法,他悄悄的离开了江宁。

  郑敦谨走到清江就停了下来,打发两个郎中代他回京交旨,声称有病不能回京。

  新任漕运总督张兆栋在清江将郑敦谨接到督府,劝他道:“老前辈圣眷优隆,老当益壮,着实还有一番桑榆晚景,何以忽有浩然归去之志?”

  郑敦谨苦笑道:“九陌红尘,目迷五色,我真的厌倦了。

  早归早好。

  如今还算走的晚了,若是早归一步,我的名声也不会被沾上这个污点。”

  钦差大臣不回京交旨,按清制是要治罪的。

  曾国藩觉得有点对不住这个湖南同乡,借巡视地方为名,到清江去看他,百般安慰,劝他回京赴任。

  朝廷也迭下谕旨,命其回京。

  他以有病为托词,请求开缺,并终生不再为官。

  郑敦谨的名声大,慈禧虽然对他半路扔顶戴的事不高兴,但不愿意为这事在朝野上下惹起口舌是非。

  她将对郑敦谨的怨气撒到了两位刑部郎中身上。

  郑敦谨的两个助手回京后悄然消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