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难“杰出”,谁最该内疚?

作者:王文武来源:大众网 2009-10-31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座谈时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他说:“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他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温家宝说,钱学森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指一般人才,而是有重大成就的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10月12日《海峡都市报》)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不仅是钱学森的疑惑,“我们”――教育部门、教育者、被教育者亦一直很迷茫。从诺贝尔奖就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体制的“落后”。日前,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教育背景与中国内地没有任何关系。据此,有人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裔科学家的教育背景进行了梳理: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求学;朱棣文、钱永健生于长于美国;另外还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应该说,八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应该说,在中国这个占世界20%人口的国家,屡屡在诺贝尔奖上无名,“我们”都很伤心;应该说,“我们”没有必要追捧诺奖,但榜上无名的确令人伤心;应该说,在中国这个人才辈出的土地上,会有很多钱老所言的“杰出人才”,可多少年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总理每每想到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很内疚,我们的教育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每一个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公民呢?

不妨结合笔者的受教历程,谈一下中国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弊病。先说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除了起点低,就是死板、呆板,缺乏灵活性、发散性,不能从小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些既与教育体制有关,更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很多家长要么希望孩子将来“当官”,要么希望他们未来“发财”,俨然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近乎混沌的基础教育中,很多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被无情扼杀。再者,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不新颖,跟不上时代,而且太“书面”,在现实中实用性太差。

接着说高中教育。我们的高中,实质上就是一个制造“考分机器”的大工厂。困在其中,学生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分数高一些,考的大学好一些,毕业就业时拿着毕业证更有卖点一些。早些年,高中实行文理分科,让学生随意丢弃了一些基础学科。譬如笔者,高中时选择了文科,然后数理化被无奈抛弃,害得现在提起数理化就头疼。高中考试的录取机制也存在极大弊端。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采取了自主招生,但分片、区域招生还是害了不少有志学子。笔者认为,高校招生不应该按省份分指标,应该一个指标面向全国统一招生。

再说高等教育。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过渡区,也是真正能够掌握真本领的地方。可现实却无情地告诉我们,大学是充满金钱、权力和欲望的地方。学生到了大学开始信马由缰,高校也成了当官和赚钱的宝地。学生的考试是炒出来的,永远是“60分万岁”;论文是剽窃、拼凑的,只要蒙混过关即可;不重视母语教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毕业后,不仅没学到专业本领,就连“话”也不会说了。高校的行政官僚体制,让老师勾心斗角,缺乏“教授”心理,缺少钻研劲儿;高校的科目设置不科学、科研设施不到位、管理机制不成熟……“严进宽出”,很多学生在大学溜一圈,最大的的收获就是获得一张毕业证。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一遇到应试教育就败阵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很多人不得不“随大流”;另一方面,多数家长把孩子上学落脚于“吃饭”上,根本不顾孩子前途。再者,就是我们缺乏孕育“杰出人才”的软环境,逾百万派遣留学生滞留海外就是铁证。

综上看,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单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些人和教育制度的问题。但愿“我们”能早日找到突破口。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