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文章:学习曹娥的孝顺精神
在浙江上虞,有一条江叫“曹娥江”,这条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得名。曹娥是东汉术士(划船至江中唱歌迎神的工作)曹盱之女。一次,曹盱在迎接潮神的过程中不幸遇上风浪,跌入江水之中。曹娥得知此消息之后,悲痛欲绝,于江边守候数十昼夜之后仍不见其父之尸,于是曹娥将衣裳抛入江中,并对着江水说“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就成全女儿的孝心,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奇怪的是,衣裳在一个地方打了几个转,就沉了下去。看到此景,曹娥毅然跳入江中。数日之后,江上浮现两具尸体。值得注意的是,曹娥紧紧背着父亲,一点也不放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和壮举立下石碑,以供后人瞻仰、怀念。
1、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立身之本
我们与父母本为一体,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倘若忘失了孝道,不懂得知恩报恩,我们的家庭、事业与,人生未来,就会如同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又怎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呢?祈愿天下儿女勿忘父母,及时行孝,早日使我们的家庭、事业与人生未来之树,根深蒂固,万古长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2、孝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
现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义务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等特点,孝对处理当代家庭亲子关系,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对建立和谐社会会有积极作用。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谐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一个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作为现代人,更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并且让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孝敬老人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往往似言传身教不断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孝敬老人其实就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要这样孝川页自己。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特殊的现代意义,那么,作为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孝顺长辈,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生活。
曹娥庙题匾
曹娥投江砖雕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曹娥”2字。画面上曹娥长袖掩面,手中拄杖,沿江行走。
曹娥之父为巫师,因在江涛中迎婆娑神不幸溺水身亡,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昼夜不息,最后投江而死。曹娥死后,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邯郸子礼为之作碑,刻以诔辞,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曹娥碑。
有关曹娥碑,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下,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字,甚是奇怪。其实所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此处暗喻“绝妙好辞”4字。杨修顿悟,曹操骑在马上,苦思30里方解其意,不由长叹一声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在浙江上虞,有一条江叫「曹娥江」,这条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得名。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