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向读者郑重推荐长篇通讯《大爱谱写的青春之歌》。
用整整20页的篇幅,为一名年轻的高校辅导员做这样重大的典型报道,是上海教育杂志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孙雅艳的故事是感人的。无论是她在校园执教的点点滴滴,还是她在广西支教的日日夜夜,都让每一个和她接近过的孩子、学生,甚至家长、村民无法忘怀;也让许多虽未谋面但读到、听到这些故事的人们深深感动。
孙雅艳的人生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发聋振聩的豪言,但她用无华的大爱,真诚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幸福人生的含义,无悔青春的价值。
她是一个学生辅导员,她把这个高校里最基层、最不起眼的岗位,当作一项很有意义的任务,担在肩上,视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记在心里。“我爱我生”,爱是她工作中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她也是一个坚定的志愿者,她把资助学生、支教山区、义务献血、捐献眼角膜,都看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志在愿在”,她把志愿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奉献是她回报社会的不懈努力。但归根到底,她是一个真正称职的人民教师。她像向导,走在年轻人的最前面,带领他们一起历练成长;她像红烛,点燃贫困孩子的梦想,鼓励他们展翅飞翔。她非常自然地融合了这两种角色,在志愿者的岁月里,她用老师的大爱,传递着她的温暖;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她用志愿精神,示范着她的人生。
她是传统的,尽管她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但她的血脉里分明继承着一种英雄情结。她钦佩江姐、刘胡兰英勇而壮丽的人生,她敬仰先辈们无私无畏、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正是这样的信仰,才使她的青春选择,变得如此坦荡,如此坚定。她更是现代的,她生活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新世纪,她成长的轨迹上显然刻着时代的印记。她把教育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她以“平等的姿态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她把家访变成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她把音乐和诗歌当作寓教于乐的载体;她把博客和短信作为和学生沟通的朋友。传统给了她执着追求的力量,时代赋予她不断创新的睿智。
她是平凡的,尽管她当辅导员只有5年时间,但在这一千多个日夜里,她留下的足迹实实在在。她所做的许多事,都是辅导员日常需要做的;她生命的不少选择,也是当代青年应该的选择。尽管她面对着接二连三的荣誉,但她内心的世界依然平静,“无论谁都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光环下面,平平淡淡才是真”。她也是高尚的,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人,她有崇高的理想,“生命的价值,不光是自我的实现,还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她有纯真的情怀,“我愿做一名传播爱的风尚的使者,哪怕道路艰辛,也要风雨兼程”;她有坚韧的意志,“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富于理想,安于平凡,这是孙雅艳性格的两端,应该也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一条常理。
孙雅艳不是圣人,她的成长得益于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得益于上海师大这所教书育人的摇篮,得益于周围热情关爱的团队,得益于身边温暖体贴的亲人,得益于每一个曾经帮助过、支持过她的朋友,当然,也离不开她的追求、她的坚持、她的乐观和珍惜。
孙雅艳不是特例,她只是当代许多优秀青年的一个代表。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工作着许许多多这样的,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的个人和群体,而她只是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典型。
美丽的青春是怎样炼成的?孙雅艳的成长再次证明:青春的智慧和热情,只有投身火热的生活和时代的激流,找准立志成才的基点和报效祖国的入口,从平凡出发,向理想进军,才能迸发出最灿烂的光华。
谨以此,与所有的青年读者共勉,并作为我们对“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一份纪念。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