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来势汹汹,高校学生理性面对“充电”

作者:曹丽华来源:新华网 2009-02-05

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这股新增的压力使中国的职场白领掀起了一股“充电热”。寒假来临之际,高校学子是否也会涌入这支“充电”大军?

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培训机构和高校学生,发现高校学生并没有出现类似职场的“充电热”,多数学生面对金融危机心态比较平稳,对充电与就业的看法也多从长远规划与自身实际出发,比较理性和宏观。

据相关培训机构的市场部负责人介绍,金融风暴后,以学生为主体的培训班并没有出现类似白领“充电热”的火爆场景,而是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虽然寒假的临近使培训机构的报名点开始人头攒动,但是这些增长同比属于正常,并没有激增和火爆的迹象。

为什么学生群体表现出一种相对低调的“充电”心态?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何姓在校生说:“在校生的充电计划一般是有长远计划性的,这种长远的计划性使得学生出现突击性充电的情况变少了。”

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寒假的充电、考证计划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的,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他们认为,当某方面知识欠缺需要培训突破时,会选择培训机构,但平时的积累更重要,培训给的多是方法。

国际关系学院的孙同学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她说:“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就业困难,但是现在再临时抱佛脚去充电、培训已经太晚。[中华励志网]充电和培训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而不应只是一种应对危机的手段。”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确实会对高校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但是学习与进修的计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不会盲目去“充电”。

谈到就业与“充电”,“实习”是受访学生提到的一个高频词。

北京大学的郑同学现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实习,而这已经是她实习过的第4家单位。[zhlzw.com]她认为这些实习经验很有价值,很多单位在招人时更青睐有实践经验的人。

这种观点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普遍的认同,相对于“充电”,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习来应对金融危机后的严峻就业形势。他们认为,学生的突出问题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职场经验,实习比培训更有吸引力。

虽然高校学生没有紧随职场白领掀起“充电热”,但他们并没有忽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相反在这种压力面前保持着比较冷静的心态,对自身需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判断。他们同样在思索,同样在采取积极的行动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