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微博上传励志标语称,“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让网友感叹新奇。对此,该校老师表示,学校不禁止学生言论,但此条微博上的板书标语,是学生自己写的,不是校方的意思。
正如不少网友看后感叹,这的确是一种“新奇、新鲜、醒目”的学生自撰励志标语。少见难免多怪,笔者随之也浏览了不少网上跟帖及论者时评。由此却又发现一个“怪象”:按着很多人的说法,都给它煞有介事地贴上了“另类标签”。于是不禁想问,“励志标语”难道也有“规范标本”?
细细阅罢媒体报道方知,一些人之所以约定俗成般地称其为“另类励志标语”,无非是有某教育专家接受采访时认为:从某种角度看,标语内容还是蔑视普通劳动者的,教师应该注意并适当引导。专家之言未必没有道理,但也不过是种追求“尽善尽美”之说。而且,以高三学生的思维初衷,他们设计的“励志标语”是否真含“蔑视劳动”之意,我看也是颇应打个问号的。因此,把学生略显粗糙、但显然更合他们口味的励志创作,武断地归入“另类范畴”,是不是批评者自身的包容和气度,已经显现了“另类”一面呢?
所谓“人各有志”,那么,作为自我激励、自我鼓劲的“励志标语”,尤其是高中生“自娱自励”,社会外界有必要摆出一番正襟危坐的姿势,习惯性地套用成人化的“世故规则”,总把“高明、高调、高尚”才视作满意的“励志标本”么?假如这才是表达励志的“正统思维”,岂非等于宁愿学生去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也不想听到他们的自由发言和真实心声了?
笔者并不认为学生创作、挂在教室的“励志标语”,可以肆无忌惮、毫无约束。但我最怕的则是,有关人士和有些论者,动辄搬出“认识误区”、“价值底线”的词语,无限夸大地看待与评判这种“创作”。实事求是地说,就算学生自撰的某些“励志标语”或有“蔑视劳动”之嫌,而现实语境中,蔑视学习、蔑视知识的人和事,似乎也时有所闻。要让学生的“励志趣味”不断提升,无时不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风气,恐怕更应“自强不息”。
“励志标语”何必苛求“励志标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南平顶山那所高中面对某些争议,首先想到的还是不去随意禁止学生言论,就很是令人欣慰,也值得称而赞之。因为,过于苛求高调的“励志标语”,难免催生“假、大、空”的用心;将圆滑伎俩也“从学生育起”,这才是最大的隐忧了。 (司马童)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