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坛缺少“路遥”

作者:如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1-09-19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后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用生命去写作深刻、持久地关注普通人命运

日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行了新版《平凡的世界》出版座谈会,评论家们在回忆与路遥的交往以及路遥呕心沥血的创作之外,感慨最多的就是像路遥这样用心血来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

白烨表示,路遥是真正的心血之作,甚至是拿他生命换来的。他用手写,写的时间太长了,整个的手都发硬了,后来就拿热水泡才能继续写下去。

评论家雷达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用了整整6年时间,忍受了常人忍受不了的孤独寂寞、困苦艰辛。“写作前,他阅读了近百部长篇名著,翻阅了16年间各种主要报刊,进行了各种采访,又重新深入生活。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劳动者构建的‘平凡的世界’。在当代作家里,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依然感动着90后读者

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在百度路遥的贴吧上,有网友发起一个“有多少80后喜欢《平凡的世界》”的调查,我惊讶地发现有1万多人参与,不少人是1985年、1987年,甚至90后的读者,他们仍然重温着一代代读者曾经的温暖和感动。

反思“路遥现象”

在路遥的贴吧上,一个想研究路遥的网友贴出一份调查问卷表(以下摘选部分),在激起读者回忆的同时,也引起我们思考。

1.你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2.你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是在什么地方?

3.你读的是盗版还是正版书?

4.你如何看待路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A老土B贴近现实C其他

5.你对当代文学史对路遥的评价满意吗?

A言之过誉B评价不够C评价中肯D无所谓

6.你如何看待“路遥现象”?

(注:所谓“路遥现象”是指读者层对路遥作品极大的热情而评论界尤其是学院派评论界对路遥的漠视和有意疏远而形成的“冰火两重天”现象。)

7.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三个作家中哪一个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较大一些?为什么?

自1982年路遥发表他的成名作《人生》以来,路遥的作品就一直以其朴实的情感和对普通人、年轻人命运的关注,让一批批的读者产生着情感共鸣,而他忍受清贫寂寞、深入生活写作的精神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炒作成风的文坛浮躁的一面。2016年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诞辰60周年,文艺界将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缅怀这位陕西作家。

专题文字刘丽琴

现状

作品畅销多年老家依然清贫

前年是路遥逝世15周年,当时媒体也是掀起了一阵怀念路遥热,但有记者发现,他的《平凡的世界》长销不衰,但在路遥去世之后,他的家人却陷入困境,1992年11月,路遥患肝硬化腹水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弟弟王卫军、王天乐患同样的病去世,目前路遥的母亲,弟弟王天云、王天笑,妹妹王英、王萍也患有与路遥同样的肝病,患肝硬化并出现轻度腹水。2016年路遥父亲在瘫痪半年之后去世。

很多人不理解,路遥这么有名气,他的书卖了这么多年,作为他的弟弟,难道还会缺钱看病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路遥生前虽然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但他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为了赚钱,他还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而路遥的作品版权现在属于路遥女儿路茗茗,因为以前缺少版权知识,作品并非按版税而是稿费计算,收入也极为有限。

弟弟王天笑也告诉记者,路遥名气是有了,但钱的确是没有赚到多少,“比如路遥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当时出版社给的稿费大概是千字30元,一百万字的稿费就是3万元,这3万元其实在路遥作品出版前就已经预支得差不多了,家里的开支和供养养父母、亲父母,加上他又要抽烟,实际上并没有赚到什么钱。”

路茗茗18岁后获得父亲路遥的作品版权,之后出版的作品都是以版税计算,收入提高不少。但王天笑却坚持不需要侄女的帮助:“我是长辈,茗茗是晚辈,我不能用晚辈的钱,(如果那是路遥的版税收入呢?)那也不行,如果哥哥在,我会接受,哥哥不在,这个钱就是茗茗的钱,大城市的开支是很大的,我不能收。”

链接

《人生》为“西部电影”奠基

青年导演贾樟柯在日前的一个访问中如实回答,路遥的《人生》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而最喜欢的电影则是《黄土地》。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发表于1982年,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这部著作改编成了电影《人生》(导演吴天明,主演周里京、吴玉芳),1983年上映,获得1984年百花奖最佳影片。导演吴天明还记得,在1984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青年影评征文比赛,面对参评的近百部影片,成千上万的来稿中竟有一半在评论《人生》。

1984年,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吴天明提出了“立足西北,振兴西影”的口号。在电影《人生》之后,《老井》、《红高粱》、《野山》、《黄土地》、《秋菊打官司》等一大批表现我国西部历史文化题材、体现中国民族精神的“西部电影”电影纷纷涌现,不但在观众中赢得了口碑,而且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多个奖项,使中国电影跻身世界影坛。

陕西作家阎连科曾透露,他将着手编剧,将《人生》改编成30集电视剧,把路遥笔下真实感人的农村故事搬上荧屏,让观众在看到城乡差异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农村青年对人生的执著追求以及为改变生活所经受的种种磨难。

纪念活动

2016年,在路遥逝世15周年时候,路遥文学馆在延安大学成立,展示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和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以及部分手稿、路遥创作时使用过的写字台、台灯等实物。

今年纪念活动

全国20家网络、平面媒体联合举办的“我与《平凡的世界》”读者征文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20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将担任征文大赛的评委。

全新配乐长篇朗诵《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续广播》栏目中播出。

路遥的手稿、信件及珍贵遗物展。

今年12月3日,即路遥诞辰60周年当天,举行征文的颁奖活动。

陆续推出反映作家生平的影视剧。

经过3年的酝酿和筹拍,2016年4月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寻找路遥的足迹》在西安启动拍摄。该片由路遥文学联谊会主持拍摄,将以路遥的生平为主线,讲述这位出身寒苦、命运多舛的作家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正在筹拍当中,有望明年与电视观众见面。

路遥精神

路遥没有给家人留下财富,但他给读者留下的精神遗产,却不可估量。著名作家、陕师大副教授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

1,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

2,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

3,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4,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