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不过是自欺欺人!

作者:李冰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2008-05-06

阿忆:来生还做教书先生 “励志书”不过是自欺欺人

阿忆是个规矩人。这一点抛开他憨厚的长相不谈,也不考虑他不急不慌中规中矩的谈话风格,单从他接受我采访的过程就能看出来。

阿忆去年11月接手了“烫手山芋”《实话实说》,当时并未想找他聊,直到不久那本他写于十几年前的《青春的敌人》被再版后出现在我楼下的超市图书专柜上,我才开始打探他的联系方式。最早是找他在北大求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孔庆东博士,他给我提供了阿忆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却是一位女士接听,她客气地说这个号码阿忆不用了,至于新号码恕不奉告。再把虱子袄扔给孔庆东,这位临时被抓了差的“侦探”只得再探再报,新的号码连同邮箱都被翻了出来,阿忆却一直隐在幕后不肯应招。两个月一晃过去了,好在《北京文学》执行主编杨晓升又“临危受命”充当说客,用“十万火急”这样的字眼终于逼得阿忆中了圈套现身,结果是采访可以接受,但不代表所在的《实话实说》栏目发表任何意见,“我身在其中,没有资格随便发言。再说,以前我说的一些话,曾被媒体断章取义后发表,弄得我很被动——针对我自己也就罢了,我不想伤到别人或这档节目。”于是,我们商定聊写作与生活,但凡谈到《实话实说》,他都巧妙地绕过去,可谓用心良苦。

如有来生,仍做教书先生

记者:你在北大读了8年书,而后做过厂长助理,帮人打过官司。最后又跳到传媒领域,分别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私营影视公司、北大传媒学院施展身手,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阿忆:是在工厂工作的岁月,它使我提早得知,普通人民的悲喜与读书人有着很大不同。

这个认识,一直影响到我今天,它使我更多地站在体力劳动者一边,对知识分子倒是有一些隔阂。我不喜欢看不起低层人民的知识分子,这个世界观,不是北大能给予我的。记者:现在,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应邀主持电视谈话节目,感觉冲突吗?你曾表示过,你是学者,不是明星,但事实上,你是一个站在明星岗位上的学者,尴尬吗?阿忆:从日程安排上讲,冲突会有那么一点点,但很容易得到三方共同的调整,这要感谢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久和成影视机构、央视对我的宽忍。从体力上讲,我是一个精力极其充沛的人,除了我太太,没人知道我会疲劳。总的来说,这种大跨度交叉劳动,互助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冲突带来的麻烦。道理很简单,在北大研究和教授传媒理论,有助于在影视公司制作电视节目的实践。在影视公司的经验,反过头来,可以丰富和检查理论研究的成果。相得益彰,皆大欢喜。

至于是不是明星,我不在意,我只在意是不是学者。

记者:你是才华横溢的北大教师,是制作电视节目的行家里手,尤其还兼任一些品牌栏目的主持人,你觉得,还需要给自己“充电”吗?用什么方式“充电”?阿忆:一切您能想到的充电方式——读书看报、荡载网上资讯、旁听其他领域大师的讲座、外出调查、参加各种培训班——我都可能采取。不过,我这种学习,全无功利考虑,完全是兴趣使然,只是因为喜欢知道更多的东西。再加上父母给了一个好记性,脑容量比较大,那就拼命往里装呗!比如,朋友们不大明白,这阿忆,干吗喜欢历史学。我也不明白,只是天生感兴趣,夺都夺不走。正因为这种天然偏好,恰逢凤凰卫视推出《周末皇牌大放送》栏目,一下派上用场,呵呵,竟把历史换成了钱。记者: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会选择什么?

阿忆:仍然做教师,但做幼师、特教、中小学教师、本科教授、研究生导师都可以,不必非是高校教师不可。

所谓“励志书”不过是自欺欺人

记者:我们注意到,14年前你写的自助书《青春的敌人》,最近再度印刷,已是第4版。看来,这不仅是一本畅销书,而且是长销书。但为什么13年前,在它第1次出版时,必须由你自费印刷、宣传、发行?阿忆:那个时候,内地书市还不知道什么是“自助书”,发行征订时,居然把它归类为“散文”。当然了,即使现在,内地仍不清楚“自助书”是什么,常常把它称为“励志书”。似乎一个人生了病,无须看病,只需鼓励自己有志气就行了。记者:“自助书”和“励志书”的区别是什么?

阿忆:“自助书”是科学,是纸上医院。所谓“励志书”,不过是自欺欺人,多是些空洞口号。

记者:当年因为对这种书型感到陌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它,是吗?

阿忆:是的。遭到6家出版社连续拒绝后,我问第7家出版社,我自己承担费用和风险怎么样。他们同意了。就这样,《青春的敌人》一上市,出版社目瞪口呆,立即希望收回发行权。实际上,出版社看不出一本好书的价值,这是经常的事。电视频道也如此,经常扼杀掉的恰是最好的节目。我2002年打造了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明知上市便会暴响,但几家频道看过,都没表示出应有的兴趣,至今仍在库房闲置。记者:但《青春的敌人》却意外上市了,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

阿忆:主管产品外包装设计和销售的那段工厂岁月,我已意识到,我对市场需求有着天然的预见力。屡屡成功,从不失手。或许是因为在我心中,消费者的地位至高无上,我总是想着如何为他们服务。对《青春的敌人》,也是一样,我更多考虑是读者需要什么,而不是我要表达什么。所以对我而言,这本书畅销和长销成功,无非是让我对自己的市场预见力再次感到飘飘然。为此,我获得了应该获得的版税,并把其中的一部分捐给了在北京工作的外籍工人。

判卷最低也给89分

记者:《青春的敌人》的导言是《向十六岁告别》,你的16岁怎么样?据说从小到大,你最大的苦恼是处理和女孩子的关系?又据说,你在圈子里,女人缘极好。

阿忆:16岁,我在北京景山学校读书,感觉时好时坏。说是在读书,更多的时间是在走神,思考着到底有没有女生会喜欢我。

那个时候,感觉不好的不只我一人,我至少那时还算个清俊男孩儿。我曾注意到,每次下操,总有一个自卑的胖女孩,贴着墙根儿往教学楼里走。她总是低垂着头,不看任何人,我从未听到过她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她叫“张越”。再后来,我们成了电视搭档。我第一次上镜,便是和张越联袂,为凤凰卫视公司主持《妙语论尽港督》。我们的16岁都过得不好,她觉得自己太胖,我觉得自己脖子太长。

我从来没觉得和女孩子交往是件苦难事,事实上,从幼儿园开始,横跨青春期,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是女孩子的宠儿。只是,一旦一个女孩子想把我往男朋友的方向宠,我便不知所措了,一般会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样的女孩子多半成了我的终生密友,被我一直心疼着。没错儿,我的女人缘特别好,从不认为女人有错误。

记者:崔永元评价你的写作能力,说能打85分,你觉得呢?

阿忆:我在北大教书,总是请学生们放心,我判卷的最低分是89分。

但我同时告诉学生,得了89分,请不要高兴,我们班的内部及格线是90分!给你们89分,是为了在校长和社会面前不为难你,但你们自己必须知道,你在阿忆的班里是不及格的学生。我很欣赏这种机制,它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许多学生的成绩是100分。最不喜欢做节目主持人

记者:崔永元评价你的表达能力,只有60分,你怎么看?他说你“表达的东西总是让人感觉憋着出不来,像有心理障碍似的”,你同意吗?你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主持?

阿忆:您知道小学生描红模子的时候,老师为什么只在他们写得好的字上画红圈儿,不在他们写得不好的字上画黑圈儿吗?没错儿,对脆弱的小孩子来说,骄傲使人进步,批评使人落后。电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中,主持人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一环,必须像维护孩子的信心一样维护他们的固有风格和自信。

在我担当总策划的所有栏目里,我立下了一个铁规矩,任何人都可以批评,惟独不可以批评主持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主持人,3次把“驰骋”说成“驰聘”,我严禁大家贸然纠正。我会亲自伪造观众来信,让这位素不相识的“观众”,狠狠表扬他的主持,然后再谨慎善意地纠正他的读音,这封“观众来信”必须封着口,交到这位主持人手上。

呵呵,如果你批评主持人有心理障碍,他就会真的有心理障碍,即使他有铁打的神经。

记者:现在观众抱怨《实话实说》不如从前好看,极端地说,只有一个原因,是“崔永元不在了”。我想你在决定接任时,已经想到这些,但为什么还要啃这块硬骨头?

阿忆:您猜错了,我接任时,并未多想,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我从来不把骨头看成硬的或软的,只要有人招呼,上去就啃。

至于节目好看不好看,如果调来旧带重温,你会惊讶地发现,并非期期都好,如果留意收看新版,你会同样感到意外,居然时有佳作。

记者:如果负面舆论继续升温,你会如何应对?

阿忆:据我看,恐怕不会升温,负面报道始终是少数娱记的事。从普通观众寄来的大批来信上看,从他们不断打来的热切的电话里听,大家早已把如何利用这个栏目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第一位了。至于退路,不还有胜利完成生产任务的和晶吗,我恰好不是严防死守之人。

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主持?

阿忆:我主持《非常接触》,得心应手,上市半年,便成了高收视品牌,排名始终居于频道前茅,冠名和广告全部填满。所以,感觉不错,笑声阵阵。

记者:你的人生设计是怎样的?

阿忆:抱歉,我从来不设计人生,我只喜欢在家里陪太太、孩子、小动物玩儿。所以,能有一点小成绩,首先要感谢这些逼我奋起的朋友。我必须说明,我最不喜欢做的社会工作只有一个,恰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内心世界仍很孤独,但仍快乐

记者:你在《青春的敌人》里写道:“青春的烦恼主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得不到理想中的有情人,另一个便是找不到一份称心如意的美差。”在外人眼里,你如今一个都不少,是否感觉幸运?

阿忆:在家人眼里也一样,我一个不少,属于幸运儿。

他们最清楚,我如果勤奋一些,主动一些,会得到更多幸运。之所以幸运程度不高,是因为我仅求认真,太过被动,一直缺乏主动进取心。不过,他们很欢迎我在女人问题上也没有进取心,只是念挂历史上的那些女朋友。

记者:太太是你的小学同学,为人妻为人母了,你才想到迎娶,为什么?

阿忆:1996年我本已决定“独善其身”,却因为念挂历史上的女朋友,顺路看了现在的太太。她已离婚的丈夫已出国7年,一直没回来,也不寄钱养孩子,我觉得应该帮帮他们。恰在此时,有高人告诉我,世上最普遍的规律是男追女,不信试试。我先是不信,随后决定拿她试试,结果一试就成了现任太太。由此我想,要是以前就知道这个道理,太太可能是我第一个上的女人。太太就说,感谢上帝,是他老人家让你知道得这么晚。

记者:有人说,你在人际交往中很“狡猾”,却乐善好施,接济和提携过许多小辈成为传媒精英,是真的吗?你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阿忆:我的交友之道是:“尊敬比你强的人,怜悯比你弱的人,与和你一样的人结为同志或朋友。”此外,还有一个条件不可或缺,那就是,无论是强是弱,我的朋友都必须首先是孝子。

至于提携,捎带手儿的事,不值一提。

记者:用一句话形容你的生存状态,会是什么?

阿忆:内心世界仍很孤独,但却一直快乐着。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