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古今谈

作者:萧作荣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9-01-08

社会、国家、集体、行业最根本的就是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一切政策策略的归宿还是人。“人才”是人这个财富中最宝贵者,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圣贤”、“志士仁人”是人中之先者。古人就认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主宰,“人为万物之灵”,真正地挖掘出以人为本的本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之后,明确规定“以人为本”是国家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我们回顾古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精辟论述,于今实现“以人为本”的政策策略、发展国民经济、与时俱进、实现小康社会是颇有益处的。

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经典论述,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人为万物之灵

人为万物之灵,但必须依联万物存在:人是社会群体,谁也离不了谁,谁也离不了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语)。即使在伏羲氏时代,个体的一个人也不能单独存在,传说当大自然迫使他和妹妹离群后,为了生存,繁衍后代,他兄妹俩不得不婚配。《尚书·泰誓上》道:“惟人万物之灵。”所以,人的灵性不足,是潜伏着很大的危险的:“大惑者,终生不觉;大愚者,终生不灵”(《老子·天地》)。“灵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天府,聪慧,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中,坐等机会利禄、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白欺欺人、愚民政策、蛮待人民群众,都是错误的。苟子主张“人定胜天”,但要向大自然索取,不能等待,要不然不会有耕牛和猎犬,以后也不会有蒸汽机和枪炮,以及会听话的猴子和虎。

二、仁者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的鲜明特征是爱人;孔子一生论著中都反复强调了爱人的重要性。他要求治国者必须首先成仁,做到爱人。因为“仁者爱人”二者不可分割,并且“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然人中必有下流,不值得爱——大浪总要淘沙。

道教的最圆满完成者称“神”,佛教的最高功果者称“佛”,但这仅仅是一种信仰的愿望;共产主义的最高标准是大公无私、觉悟最大提高,这是一种可实现的理想——所有事物在高度抽象了其最基本特征后,总是有一个共同点的,在消除丑恶、不平等、极大觉悟这点上,上述三者是相通的。所以,“以人为本”、“爱国奋进”、“创建美满和谐生活”上不同党派、各种信仰的人,完全是可以团结共进的。中国的“仁者”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这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有借鉴意义的。

三、对人的严格要求

爱人、以人为本,不是“宝瓶式”地对待人,而是要以先进思想、公共道德、职业技能严格地要求人,教育人,培养人,开发人的才智,使其不断进步,不断地强胜,具有自觉、自学、自强、自立、自洁的能力,爱国守法,勇于为社会做奉献,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之因已之存在,社会受益、前进。

我以为人才必备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觉吃苦的精神。一个人的发展成才,主要是他的吃苦力所作用、支撑;正是这吃苦力,才使得万物诚服,人居于主宰——当然这儿说的“吃苦力”包含着智力。回顾中华英杰,无不是这样。传说中的大舜,也曾苦耕于骊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创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用心何不良苦?一个屹立世界的新中国,全是从苦海里诞生的。世界,就是一个吃苦的世界,没有苦就没有世界,没有苦就没有享乐和幸福。一个人没有顽强的屹苦精神,便成了一个“软骨病患者”,非叫他人白白养活不可;一个人的吃苦力,便是他成功的强大动力,吃苦力的硬度胜过钢铁;一个干部的吃苦精神和吃苦能力,是吸引群众的电磁场。苏联人民英雄保尔,中国“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抗日将领杨靖宇,劳动模范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共产党主义战士雷锋……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等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吃苦能力,这也是他们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素以强大的吃苦能力称著于世界,世界全靠吃苦这根金柱子顶起了它的辉煌大厦。在夏日短暂的夜里,一个农民至少要喂两次牲口,三更起身去耕地;一架住牲口,便脱掉上衣鞋子,挽起裤腿,手握耩拐又拿鞭,扶提把拐推;眼观牛蹄,脚踏囫墼,神经高度紧张到太阳端;卸轭回家时,不是顺便背一背田,就是捎一背笼土,到家先是喂牲口,然后才是吃饭;饭后或在地或在场上,苦干到星星全再问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从不叫苦叫累喊冤埋怨。

天下之面粉,就是农民这样不辞劳苦地在石头中拨拣,用大粪搅拌,用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在土壤中酿造出来的;我跟农民同工、相处前后整整四十六年,深知这点,这就是“衣食父母”之内涵。同样,一个工厂,一线水管,一条街道,一座城市,一处景点就是在“苦娘”肚里十月怀胎,忍痛分娩诞生的。

苦是春姑娘,苦是山岳河流,苦是钢筋水泥,苦是金钱物华,苦是摇钱树,苦是百子石榴,苦是广育人才的大学,苦是等号的前头数字,它的后边有福有乐,有功成,有宝贵……苦是事业成功的源泉,苦是人类、社会、国家、事业的生长点。苦乐失调,后边紧跟着的就是窘迫。就这点意义追溯,很难说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因为苦乐失度失调所致。

四、人要不断学习进步

人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不学,无异于禽兽。”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项学习的任务。通观《论语》,孔子教给弟子为人处事的万能方法,就是学习,学而时习之,孜孜不倦,又学又问。“武夫则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学”(《颜氏家训·勉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从强调不断学习,步步提高上讲,是完全对的,天子器重英豪,以文章不断促进,有何非议?难道文化科学知识、工作原理经验,技术方法、思想道德、修养其大半不是从读书得来?后世学校之盛,就充分说明了“惟有读书高”。当然,“惟”“皆”二字有失分寸。

对待知识、学习的态度问题,不仅是个认识能力和世界观的问题,而且是智者与愚者、成功和失败、盛者跟衰者的重要分野。孔子教诲仲由(子路)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愚者不刻苦学习,却不会装懂;智者博学,老老实实。学习是人的天职,理应与生命同步。朱熹的经验丰富,也说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学习是涌向人生的一股清泉,不论是读书学习,深入实践掌握技术都是这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不学习,必然思想生锈,手脚笨拙,独老而无进,死独一冢无名。

五、要尊重人

《论语·尧曰篇》道:“宽则得民,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民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劳动群众处于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从事着纷杂的生产劳动,又是国家社会各种人才的源渊,理应得到各种的关爱。三农问题,以人为本的问题,虽然各个历史期均有不程度的关注,但这个问题准确彻底的解决,才是近几代的事;这是尊重人的焦点。提高人的素质,要求人的进步,纯洁人群队伍,建造文明、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是对人的最大尊重,人的质量的提高。这是我对“以人为本”的一点理解。

六、人要自爱

司马迁道:“修身者,智之得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当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报任安书》)用现代的话说,这里指出了自求进步,创造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方法。失足者,往往出于没有创造自身价值的目标、门路、愿望。不注重自爱、自学、自尊、自立、自强;偷懒怕吃苦。

人是社会熔炉的金矿石,本质既是珍贵的,但也不是纯真的,只有投入社会熔炉,烈火熔炼,才能除去废渣,强化硬度而亮丽闪光,成为真金,成为真正宝贵的社会财富,得到人们珍爱;人又是一颗健全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前途辉煌,生命永恒。

在全国人民奋起创建小康社会的今天,学点古人关于教人不断学习进步的知识,于贯彻党“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方针是不无益处的。上述话以共勉。

作者:萧作荣 男,生于1933年5月20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字义先,号幼儿教师。大专毕业,中教一级。16岁前放牧、做苦工、流浪讨饭,16岁那年由于极其特殊的原因进入学校,不倦自学,通读《学生新字典》(一套四本,蔡元培编),20岁任教,五年后自学考入大专,毕业后任教中小学。爱好广泛,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考古、中国历史、文学、地质地理、美术、石文化等,都有独到的学习研究。善教善学,工作一丝不苟,退而不休。退休后,以满腔热情、百倍精力,耗资数万,从事地方考古、考史、地质地貌以及石文化的研究,忍饥挨饿,不避寒暑,足迹遍及甘肃省,特别是深入实地详尽地考查、考证了天水、甘谷、漳县、武山等县市的文化古迹,地质地貌,撰写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游记、论文。名石为“坚正公”。著作有专著《五味史·三镜篇》;《五味史·今胜篇》(1-3集);《五味史·回首篇》(1-3集)近二万字,第一集2003年8月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在国内报刊发表近百篇文章。作品选入《贵清山》、《陇上铁笼山姜维古战场》、《武山物华》、《武山史话》、《坎坷与成功》、《中华奇石鉴赏大观》等书。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以其翔实的史料、不可辩驳的论证,匡正了武山《县志》研究中的一些历史性错误;对甘肃省古郡县名作了系统、详细的考证注释;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发表了深刻有理、独到精辟的见解,颇有益处。对石文化的研究,具有广博的能动性,品石以人为本,以石育人,修德养性,获得才智,又以石造福于人,人与自然,人与石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与时俱进,共荣共昌。珍藏品有:中华龙、祥龙(中华龙2)、华佗像、狮子石、孙大圣等,在国内享有盛誉。玩石、品石、师石,以石养德,一生付出极大,不曾为错误的东西浸染,心不邪,目不偏,腰不屈,志不移,刚直不阿,在做人、奉献人生的历程上,辟荆斩荆,不畏艰难。自述:“凡一日生命仍将属于我有,仍将继续努力,不断加重人生价值的砝码。”深得国家器重,退休后政协漳县、武山县等委员会聘为文史资料《县志》资料撰稿员,自费考查、考证写稿,大公无私,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年迈七旬、依然精神抖擞,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焕发斗志,放飞心情,在“奉献者人生”的大道上勇往直前。本人自幼就发誓:“省下吸烟有害钱,出版几本有益书。”今已如愿,欣喜非常。地址: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宁远路293号邮编:7413060938-3226196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