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终究有一天要有自己的天地;父母慢慢的会老,终究有一天要远走,父母和孩子该如何相处呢?
小孩是听着父母的故事长大,睁着眼睛去想像父母描绘的空间和未来,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孕育孩子为人处事的雏形,影响深远;孩子大了,父母还是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希望孩子双手托腮听故事,不愿意作孩子的忠实听众,不用心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孩子就会慢慢的游离父母。
和孩子在一起,先讲后听,将失去孩子的兴趣;先听后讲,将得到孩子的信任;先听后想再讲,势必赢得孩子的内心。
父母讲的孩子不接受,孩子讲的父母不认可,双方各执一词,长此以往难免形成代沟,不要认为是孩子的错,该检讨的恐怕应该是父母自己。
父母哪一天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就要引起警觉,第一个反应就是反省家庭教育,想想自己讲话的方式是不是恰当,表述的问题是不是实在,所讲的内容有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对自己哪些方面确实有影响?如果父母感觉与孩子谈话越来越吃力,相处越来越单调,就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欠缺了。
我们不要把孩子永远当作孩子,要把孩子当作社会自然人,尊重他的人格,让孩子及早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父母总是认为比孩子厉害,孩子什么都得听自己的,哪也不现实、不科学,毕竟社会向前发展,一代比一代聪明这是肯定的。斗转星移,孩子长大,能力超越父母,父母却一直把孩子当作小孩教导,怎能“以德服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多是在孩子小时候。定位一个人小时候在什么阶段,不单看年龄,还包括智力发展,正常情况下不妨定在孩子读初中以前。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六年的岁月,孩子满脑袋新奇的东西多半是在父母的教导下认识的,父母凭多年的资本也还可以胜任孩子的老师,孩子不得不佩服父母的见识,父母一般还是可以让孩子信服。
我国教育水平在世界都是高深的。单是小升初的变化,课程广度和深度与小学教育相比,跨度明显,很多孩子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教育的大幅提升,刚开始的时候压得让孩子有些喘不过气来,一天都在围着书本转。如果孩子就读于全寄宿制学校,很少回家,父母对孩子基本上就谈不上什么辅导,可以说学习、生活就全靠孩子自我管理了。
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学习方法、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什么功夫,在孩子独立生活时就直接见效。孩子不能适应独立生活,责任当然就在父母,这没有什么可说的。
孩子升到初中以后,心理、生理开始变化,思想、生活开始独立,我们想要保持对孩子持续的影响力就要考虑精神层面了。我们有必要去掉手把手教孩子做事的思维,更多的是着眼于方法、信念、意志、态度之类的精神层面。
父母走在孩子的前面,所走过的路就是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孩子同成长,成为孩子的朋友,把自己的工作给孩子谈谈,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孩子,把自己走过的路让孩子去体会……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精神向导,和孩子分享人生。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