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导读】:什么是“个人生涯自杀式生存”?这当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舍弃:舍弃现有的成果、舍弃现有的习惯、舍弃现有的工作,因为不舍弃,我们就无法下决心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回不了头的情境,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这就是自杀,进而才能重生。
人常常会面对转变,转变代表未知、代表风险,大多数人都会在面临转变时踟蹰不前,以至于错过了时机,如何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自杀以求生存”是一句气派恢宏的格言,从管理学上也有理论依据,成功的公司受限于既有的经验,以至于无法启动新经营模式,下决心放弃原有模式,这是自杀的准备。个人面对转型,也要有自杀以求生存的决心。
一个艺人朋友,长期为生涯规划困扰,许多年来,我们一见面就谈到他想转换工作跑道的问题。原因无他,艺人是论时计酬,虽然酬劳高,但生命周期短,年纪一大,就不能做了,他一直想发展第二专长,以做准备。但这许多年来,既没结论,也没行动,因为他丢不掉现在的高收入,也害怕转换的风险。
我对他这样的讨论厌烦,干脆一见面就先声明:“今天只谈风月,不谈工作。”
另一个有为的年轻人,一直对我从事的文化出版业有兴趣,也和我谈了许多年,有没有机会来从事出版工作,我当然乐意。
只可惜他一直在电视圈工作,待遇甚高,降薪做理想,他又下不了决心,因此一切也就是谈谈罢了,只是他又一直以未能从事文化出版工作为憾!
最近重读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有关创新理论的巨作《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感触甚多,原来这两位朋友遇到的困难是有理论根据的,他们都被现在的成功模式所苦,以至于不敢跨出新领域,这就跟所有成功的企业一样,当面临新科技的“典范转移”时(或新环境变化),总是踌躇不前,他们面临的是“转变的两难”。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建议是,成立新公司、新组织,独立于原有组织之外,以测试新科技、新环境、新市场,以迎接挑战。同时要有心理准备,新公司未来可能扼杀原有公司的生存,这是“自杀以求生存”,不过自杀总比被杀死好,而且自杀之后,还有新公司延续,这是另一种永续经营。
好一个“自杀以求生存”,这是多壮烈的话,只是太血腥,也太凄凉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没有自杀的勇气与决心。
好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真义,并不是要大家自杀,他只是要大家面对新环境,启动新公司,采取新作为,用你现在还能赚钱的经营模式,去投资创新产业。
自杀也是一种心理准备,意味着有一天当“创新模式”席卷而来时,既有的公司可能死亡。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你没有及早启动应变计划,采取行动,一直到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才采取“自杀以求生存”的行动,一切都时不我予,来不及了。
【励志导读】:什么是“个人生涯自杀式生存”?这当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舍弃:舍弃现有的成果、舍弃现有的习惯、舍弃现有的工作,因为不舍弃,我们就无法下决心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回不了头的情境,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这就是自杀,进而才能重生。
许多大公司的衰亡,都是当“典范转移”已经确立,新产品、新科技已经被证实为主流产品,才采取行动,可是这时新兴公司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市场,再加上新兴公司可能也已建立许多进入障碍,大公司根本来不及响应,比赛已经结束。
一切的作为,要从危机开始,当感受到“创新科技”、“创新公司”及环境变迁的威胁,就不能坐视,就要采取行动。
这个时候,创新科技生产的产品功能可能还不足以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创新公司的实力,可能也只是不起眼的“车库公司”;这个时候,社会环境中,可能只是一小撮前卫人士在谈论新的趋势、新的生活形态,一切都跟你过去所熟悉的状况没两样,但这是你采取自杀行动的黄金时间,再晚就来不及了。
企业的状况,又比个人好太多了,因为企业可以"以新带旧",新测试公司的生命可与原有公司重叠,那是“First Curve”(第一曲线)与“Second Curve”(第二曲线)的关系。企业不需要自杀,只是喂养一个新公司而已。
但个人不同,你的生涯不能重叠,一个人也不可能做两件事,顶多只能培养新兴趣、培养新事业,以待日后不时之需。但这还不是生涯转换,真正的生涯转换,仍然需要“自杀”的决心与行动。
一个读者问我,说:“自杀太严重,而且一个人要如何自杀呢?”
您正阅读的是《中华励志网|www.zhlzw.com》推荐的——个人生涯转换:勇敢“自杀”,勇于舍弃,勇往直前,你才能重生
答案很简单,当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舍弃:舍弃现有的成果、舍弃现有的习惯、舍弃现有的工作,因为不舍弃,我们就无法下决心转变。
把自己放在一个回不了头的情境,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这就是自杀,进而才能重生。(作者:何飞鹏)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