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无情地批评,上一代人往往对年轻一代表示担心和痛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哪一代人彻底地把自己毁掉的情况,社会依然在运转、发展。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记忆中还是孩子的“80后”正在迅速长大,很多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像刘翔、姚明、郎朗、韩寒、李宇春这些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已经成为符号化、标志化的时代人物。“80后”正在以一种出乎意料的速度走上人生舞台。
当然,对于“80 后”,之前更多的是长辈们兄长们对他们的"问题"的关注,对他们的能力的质疑以及缺点的指责。我们最常见的“物质化”、“注重物质生活”、“自我”、“缺乏责任心”、“开放”“没有多少梦想”等字眼来描述“80后”的特质。
数据看“80后”
在“80前”眼里,“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 而我们也对“80后”做了一个有趣的小调查,看看这些小问题能说明一个什么大问题。
1、朋友圈子很大,家庭圈子很小48.6%
2、20岁之前就有了第一次性经历43.9%
3、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 59.7%
4、从来不喝白开水,只喝瓶装的 45.3%
5、有甜味的饮料 41.0%
6、重视外表,讲究穿着 73.2%
7、从小吃肯德基、麦当劳长大 32.3%
8、生活离不开网络,QQ、网游是最爱 78.3%
9、从来不看新闻、不读报 36.2%
10、晚上不睡,白天不起 51.5%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80后”的确是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世界里,只是他们自己已经视“不正常”为“正常”了。那么,我们不妨问一句:是谁给他们提供了“不正常的”生长环境的?“祸首”难道不是“80前”的成年人吗?发现“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还是致命性的,年长的“80前”辈们难道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作为吗?这些孩子可是你们教育出来的。
因为“80前”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先生、他们的榜样。前辈们当然也用不着灰心,你们熏陶出来的“80后”,并不都是孬种。你看看这些互联网时代的“80后”年轻创业者的岁数:康盛世纪首席执行官戴志康25岁,PCPOP首席执行官李想25岁,MySee首席执行官邓迪25岁、总裁高燃25岁,MaJoy总裁茅侃侃23岁,非常在线首席执行官赵宁23岁,“创智赢家”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陈曦24岁……该感叹“年轻多么可怕”了吧?
因此,对于“80后”,反思是需要的,迷失是不会的,指责也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怎样,这个社会也将要由他们来支撑。要说迷失,哪一代人没有过自己的迷失?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无情地批评,上一代人往往对年轻一代表示担心和痛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哪一代人彻底地把自己毁掉的情况,社会依然在运转、发展。
我的梦想更容易走进现实
我不是一个能有多大追求的人,也不是一个对自己未来有宏伟规划的人,俗话说,是没有什么大的出息的人。呵呵,不过我自己挺满足的。我常常想:只要父母身体健康,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也就知足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虽然无心再去亲身感受,但是能够体会到很多学生开始步入社会的那种不适应,那种迷茫与失落的感觉。梦想中国的口号:激情成就梦想。但是有激情就一定会成就梦想么?我们这群“80后”,我感觉最为缺乏的是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尤其缺乏!看看“80后”心目中经常梦想的东西:梦想中国、超女……试问,现在的选秀节目究竟有多少黑幕?这些参与选秀和喜欢看选秀的人似乎把机遇看得更重要,总有一种渴望天上掉馅儿饼的想法。希望自己可以一夜成名,享受富足的生活。
梦想不是一个比赛就会成就的,成就的也只不过那一两个人。那种浮躁终究会被现实取代,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才是我们普通人要做的。我相信像我这样“务实”和“没有追求的人”在“80后”中也是相当的普遍,我并不觉得不好。至少我们不是空想主义。也许会踌躇,也许会烦躁,也许会迷茫与失落,但是你要相信那只是暂时的,也许会无所适从,也许会封闭自己,但是风雨后也一定会出现彩虹!梦想与现实终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请你善待自己,为你自己想好今后要走的路。不一定受人瞩目,不一定光彩耀眼,不一定直通云霄,但是那也是你自己适合走的路。当你面对一切轻松平和的时候,也许,梦想更容易走入现实。
解读:“80后”的功利心
“80后”认为“梦想是件虚无、可笑的东西”,这不全是他们的错,他们依然是受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教育长大。不同的是,前面几代人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创造的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繁荣的社会,把这样的价值观强加在年轻人的头上--成功,就是金钱的大额累积,就是对物质的大量占有,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了吹”,都是浪费时间和没有意义的;他们只是遵从了这个规则。
先对自己负责,再对社会负责
如果以年龄这个指标来划分的话,毫无疑问年轻人比中年人、老年人更强大一些,因为,青春的激情和年轻的优势使我们更有资本去展望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切皆有可能”,就是年轻人的专利。然而“80后”好像是不太愿意独自承担责任的,即使在具体事件上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提出责任这个字眼的时候,我们也只是把责任分成两半,拿走权利而扔掉责任,这种做法就跟走进商场只想拿走中意的商品却不想为此付账一样荒谬。
可是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80后”的年轻人过早地失去了理想主义,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我周围的“80后”,都以“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早早地就认定自己只是国家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适应与被适应;他们认为个人的力量永远无法撼动社会的既有秩序,思想在物质面前永远是苍白无力的。“你太不现实了”,“你想这些有什么意思呢?”“你能改变什么呢?”--从小到大,我就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话,不断受到这样的诘问,尽管不以为然,但多数时候我只能一笑而过,因为我不想向年长者、同龄人解释什么,他们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否则中国就不是今天的中国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80后”没有社会使命感,没有自己的责任心。不不,我们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只不过是被缩小化了,只是我们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不能称之为理想主义的。我想更多的“80后”应该和我一样,我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是奋斗之后成为什么栋梁,而是做好自己。因为外面世界的规则更多地告诫我们:提防爱情,谨防受伤,老实干活,别抱梦想,拼命挣钱,购车买房。实际上,和我们的前辈比起来:更多的理性,更少的理想;更多的物质考量,更少的浪漫色彩;更多的现实,更少的未来。
解读:“80后”的社会责任感
60年代和70年代的孩子是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起来的,接受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更为集中和猛烈,因而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更为强烈。独生的“80后”是陪伴着动画片长大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更能细腻地关注自身的需求,人性化地对待自己。所以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关注自我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能作好对自身负责,也就是做到了对社会负责,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不是叛逆的一代
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些“80后”很叛逆,他们说“80后”的孩子把穿舌环、纹身、吸毒、频繁更换性伴等等当作叛逆的方式。“80后”的青年叛逆吗?一点不,至少和“70后”的人比起来。我认识的“80后”的人更温和,即使是在私底下交流,从我们嘴里也很难听到什么离经叛道的话。很多“80后”其实很温顺,我们似乎争先恐后地试图让别人明白自己是多么了解这个社会的生存规则,多么适应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我们总想表明我们看透了一切,并且把适应这一切视为智慧或者聪明,把反抗和抵制视为不明事理或者毫无意义。从我个人的经验上说,“80后”是个整体温情的群体,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间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不多,现在流行的周杰伦潘玮柏之类的所谓hip-hop风格的音乐,是暖风习习之下的帅哥扮酷,与摇滚毫不沾边。这个现象很重要,它能很精致地说明在这种和谐社会精神的熏陶下,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普遍的温情化。
没有人比年轻人更渴望自由和独立了,因为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处于被保护、教育和管制之下,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多年。一旦成年,我们就迫切希望能从原来的角色中挣脱出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的地盘我做主。
“80后”中很少有人明白真正的叛逆其实是思想的叛逆,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可惜,“80后”非常缺乏这种能力,我们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分辨真假,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的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人多的那一边并为此沾沾自喜。我们以为自己很独立,却不知道那只是一种不过脑子的伪独立。
解读“80后”的自由与独立:
独立和自由,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行动中,都不是“80后”的主流价值,更不是核心价值。即使他们渴望得到自由,两个原因也决定了他们很难为之持续努力并真正得到它:
一、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自由。
你可以禁锢我的身体,但无法束缚我的思想。“80后”的主流价值观决定了他们是现实的奴隶,是金钱和物质的追随者,这就使他们很难得到思想的自由,因为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他们很可能用大量的金钱把自己的身体安排得尽可能的舒适与随心所欲,但在思想上仍然是现实的奴隶,而这样,他们以为自己就是自由的了。
二、“80后”并不了解独立真正意味着什么。
独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经济独立,一个是精神的独立。经济独立方面,“80后”明显比“70后”特别是“60后”要差很多,对此可以理解的一个理由是,“80后”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高,因此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资源更多,因为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来瓜分。精神独立方面,在这一点上本来“80后”至少应该比那些缺乏独立思考条件的前辈更好,比他们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可事实却不是如此。但其实他们是在用别人的词语,说别人的话;他们的勇气不是表现为站在少数人一边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站在多数人那边在人多势众的鼓舞下严厉地申讨。一句话,他们严重缺乏在独立思考支撑下的个性。
编后语: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长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人群确实有些共同的特征,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他们必须共同经历一些东西。“70后”与“80后”之间的差别,肯定比“80后”与“90后”之间大得多。原因就在于,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差异变小了。
“80后”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一代,他们有着他们的前辈身上并不明显的特点。当前辈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时,就产生了偏见。“80后”说话时更多地讲“我”怎么样,而他们的父辈则更多地用“我们”这个词。这就是时代特点在一代人身上的体现。因此,与家庭相比,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影响更具有本质性、渗透性。正是因此,时代特征更容易被固化到这一代人身上。从整体上讲,我们不认为“80后”比处于同样年轻时期的“70后”“60后”更差,更重要的,“80后”的那些缺陷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就像一团面粉被投入到一架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搅面机,最后成为怎样的形状取决于这三者的共同挤压。所以,这个社会更需要反思:如何让这一代人顺利地接过肩上的重任。
一个两亿人的庞大青年群体成长起来了,他们是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关注他们自身问题的同时,更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使其更为和谐地同社会融为一体。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