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做事从来没计划的亿万富翁

作者:陈煦来源:环球人物 2009-12-06

施永青主张无为而治。他说:“我做事从来没计划,想起哪个事,就先做哪个事……真正重要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来催你,其他的都不需着急。”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施永青整个人懒懒地深陷于转椅中,还不时把手指放在嘴边轻咬。这个从外表看一点都不特殊的人,就是香港中原地产集团的主席、新兴免费报纸《am730》的老板。

“做事从来没计划”

实际上,施永青跟其他富豪们很不一样。“我做事从来没计划,想起哪个事,就先做哪个事?真正重要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来催你,其他的都不需着急。”乍一听,你还以为面前的这位被访者是个失败商人。但要知道,中原地产是香港地产代理行业的“盟主”,员工超过1.5万人,在港澳和内地拥有400多家分店,每年的佣金收入超过30亿港元!

2016年2月,中原地产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春茗会,不仅旗下精英云集而至,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基地产、新世界地产……香港所有大中地产集团的掌门人无一缺席,全部前来捧场致贺,中原地产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时光倒流到1978年,施永青和中学同学王文彦每人出资5000港元,创立中原地产。刚刚入行的他们,经营之道与众不同。当时,大多数地产经纪都在炒楼:低价买入楼盘,然后高价卖出,赚取差价。但是,中原地产却只做买方和卖方的中间人,不赚差价,只收服务佣金。这一革命性的做法,令地产经纪行业生态大变,看似利薄,却能赢得买卖双方的认同。中原地产于是生意滚滚,迅速崛起,从租下第一张办公桌开始,第一个月就开始赢利。一年半后,施永青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0万港元。

中原地产在发展的历程中,总是出奇制胜。1982年,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后,少数香港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香港地产业行情下滑。此时,施永青和王文彦选择偏远的大屿山“愉景湾”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击其他地产代理公司的散兵游勇,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抢攻市场,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不久后形势好转,其业绩和规模直追竞争对手——当时的地产代理龙头公司美联物业。

14年前,中原地产率先进军内地地产代理市场。那时,该公司在香港如日中天,在内地却是无名小卒。记者问施永青是怎样决定进军陌生的内地市场的?他笑着回答说:“许多公司要投资内地,都做了大量的可行性计划。我们没有做。为什么?因为要了解梨子的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尝一口。

那么,这第一口的滋味如何?他说:“第一口不太甜,但幻想是甜的。”从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办事处开始,中原地产逐步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建立“桥头堡”,稳扎稳打之后再进军二线城市。经过14年的耕耘,中原地产在内地进驻23个城市,约有450个营业点,9000名员工。

从香港到内地,如此庞大的网络,施永青如何管理?“公司的事情,哪里用得着我来管”,虽然早已知道他的“无为而治”哲学,但这样的回答还是令记者感到吃惊。

中原地产的员工经常“控诉”施永青,说他没时间参加自己公司的会议,却用太多的时间出席其他机构的讲座。“员工们还常常要求从我这里得到非常清晰的指令,例如这个地方该不该开分行?但是,我是‘无为而治’,哪有那么多指令。我对那个地方根本不了解,如何做决定?如果你经常帮他们,代他们思考,会令他们依赖你。所以,我把他们推下海,让他们自己游。”施永青一边笑着说,一边用肢体比划着。

“人生有很多追求,不要光想赚钱”

记者采访施永青时,他刚刚写完一封信,是写给中原地产管理层的。他解释说:“我只是写些提示、指引之类的东西,提醒他们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员工犯了错,我会写些东西教训他们,来个‘马后炮’。”记者想多了解一些业务问题,施永青却挥挥手说:“具体的事情你去问我的同事,我给你电话。”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正是因为施永青崇尚“无为”思想,他与合作伙伴王文彦的摩擦和冲突愈来愈多。王文彦鼓励员工要多加班,努力赚钱,施永青却说人生有很多追求,不要光想赚钱。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共事呢?后来,王文彦(仍为公司大股东)不再参与管理,施永青全面展开“无为而治”,严格执行分层负责。他认为,只有让下属多一点自主空间,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觉得工作有意义,才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早就分析得很透彻,我不过是把更多的剩余价值分配给了员工,他们自然会拼命去做。”1997年,施永青为激励员工士气,曾额外增加员工所得佣金的份额,当年,有10多名员工收入超过千万港元。

世纪之交,香港楼市萎靡不振,不少地产代理公司陷入困境。出人意料的是,2001年,就在“9·11”当晚,施永青拍板收购香港排名第三的利嘉阁地产,逆势扩张。两年后,当香港楼市强劲复苏时,中原地产的业绩超越美联集团,成为香港地产代理市场的“盟主”。也许正是“无为而治”,让施永青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宏观问题,从而造就了中原地产的成功

办免费报纸,不怕亏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破产,就让他去办报!”这是流传于香港的一则笑谈。因为这里的报纸竞争十分惨烈,很少有不亏本的。去年7月30日,在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施永青自掏1亿港元,创办了一份新的免费报纸《am730》。

这份报纸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香港原有一份免费报纸《都市日报》,是瑞典著名的免费报纸上市公司地铁报报业集团创办的,每日在香港地铁发行超过30万份,而且已有赢利。施永青早就发话要再办一份免费报,却不料星岛报业集团抢先推出一份免费的《头条日报》;而中原地产的竞争对手美联集团更是在《am730》问世前一天,针锋相对地推出《美联729》地产报。一时间,免费报纸市场陷入血战,收费报纸也是严阵以待。

早在办报之前,施永青已活跃于传媒界。历来语出惊人的他,在报纸上开设“C观点”专栏。其内容丰富,从楼市到民生,从香港形势到国际大事,应有尽有。施永青还将自己的专栏编辑成册,先后出版两本书。

《am730》创刊词中这样写道:“我们今次连报章名称也破格不采用传统的字眼,是希望摆脱旧有观念,为报纸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新的元素及生命力,甚至重新定位。”据介绍,取名《am730》,一是因为这份报纸在早上7点30分开始开始派发,二是因为早晨代表着希望及创意。

为了创办这份报纸,施永青不仅投资1亿港元,还辞去多个职务,全心投入。他高薪挖角,几乎将《都市日报》的编采架构都搬了过来。他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先为自己的报纸写稿,然后才回公司总部办公。在报纸创办初期,他还亲自走上街头,向市民发报纸。

报纸免费,但读者时间有价,好各异。报纸如何生存,始终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记者曾经和行内不少朋友谈起免费报纸的发展,大家觉得,《am730》前途难卜,甚至可能最早出局。但施永青依然信心十足。他在自己的专栏里面披露:创刊初期每月收入仅约200万元,如今收入已达500多万元,而每月开支约600余万元,即每月约亏损100万元。他说,“只有那些危在旦夕的公司才会对自己的财政情况讳莫如深”,敢披露自己的财务状况,“正好证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am730》能否创出香港报业的神话,人们拭目以待。

结婚后才买第一个钱包

谁能想到,身为企业家和专栏作家的施永青,只有中五学历(相当于内地的高中毕业)。他靠自己拼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读书的时候,他放学后会到大排档打工,靠洗碗、洗菜赚几毛钱的收入。工作后,他曾做过地产发展公司的办公室助理,月薪只有700港元。好学的他,在复印及转送文件时常趁机看上几眼。有一次,他看到公司某部门提交的新楼盘定价单,私自多印了一份,并拿着文件到楼盘实地考察,发觉部门主管的定价太低。于是,他熬通宵写了一份计划书,第二天在停车场拦住老板,结果获得老板赏识,提升为分析员。

施永青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最著名的惊人之举是:大年初一在床头贴上“一病不起”四个大字,以证明自己毫不迷信,不求吉利。

施永青膝下有两女一男。别人都盼孩子成绩好,而他的女儿考试拿到好几个A后,他却不怎么开心。“因为觉得她太认真念书了,花了太多的精力”,他希望孩子也要花时间做点别的事情,不要只专注于读书。

据估计,施永青的身家约有20亿港元,但他并不喜欢名牌,据说他的第一个钱包是在结婚后才买的,因为“裤袋也可以装钱”。他很早就跟孩子们说,不会把财产留给他们,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

施永青每年都把收入的1/10捐给慈善机构。去年,他顶着烈日,踏上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为支持内地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而筹款。回到香港时,他对记者说:“扶贫最多扶一时,而资助教育则能收长久之效。如果在我们的帮助下,更多的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岂不是可以把人口负担变为智力资源?!”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