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银行家庞约翰:从职员到爵士

作者:张锐来源:知识窗 2010-01-14

在汇丰银行工作长达45年的国际顶级银行家庞约翰将要转投新的战场,而其身后一张张丰满的答卷正在漫天飞舞。

从职员到爵士

45年前的一天,19岁的庞约翰登上了一艘从利物浦至香港的货轮,在并无明确目标选择中,庞约翰走进了汇丰银行的大门。1980年,因成功救活其前任浦伟士收购的海丰银行,庞约翰的才能开始受到赏识。1998年,庞约翰从前任浦伟士手中接过大印,出任汇丰控股集团主席。

与庞约翰熟识的人都赞叹他的银行家派头。他给人的印象总是含蓄、严谨。在大多数公开场合,他的行头一般如下:白领条子纹衬衫,深色西装,剪裁样式是收腰及后幅两边开叉。他的衣着品位属典型英国绅士作风。

庞约翰完美地继承了古典银行家的遗风——善于精打细算。他生活俭朴,平日常坐伦敦地铁上班,遇到堵车时甚至会打摩的,而不坐出租车;出差时,他经常坐经济舱;他告诫同事们离开办公室时一定要关灯;他甚至要求在伦敦的员工打私人电话时自掏腰包。

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和世界第三大银行,汇丰在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700多个办事处,客户约1亿1千万名,总资产超过1.15万亿美元。而据汇丰公布的年报资料显示,2005年,汇丰税前利润上升了11%,达到209.66亿美元,成为英国首次利润突破200亿美元的金融企业和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也由于在金融界令人望其项背的贡献,庞约翰在5年前英女王寿辰日被册封为爵士,从此,一个充满敬意而又十分亲切的称呼“SirJohn”在汇丰内部流传开来。

用战略拨动全球

在庞约翰的执业口语中经常张扬着这么一句话:“要做战略上正确的事情”。而汇丰如火如荼的国际化也是在庞约翰一个又一个的战略布控之下被演绎到了极致。

从浦伟士手中接过指挥大棒的庞约翰遭遇到全球经济的瑟瑟寒风以及亚洲的滚滚金融寒流。在常人看来,收敛业务和伺机而动是当时汇丰最为明智的决策。然而,激情飞扬的庞约翰却在此时作出了一个在全球收购扩张的“五年计划”,并提出五年内股东总回报“翻一番”的管理目标。

看似天方夜谭式的目标,在庞约翰的悉心掌控之下变成了现实。庞约翰在2003年末宣布,汇丰集团市值已经由5年前的700亿上升到1620亿美元;股东回报达至209%。

然而,正当外界一致猜测汇丰将誓师猛进之时,庞约翰却毅然作出了转舵的决策。在庞约翰亲自为汇丰制定的2004~200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汇丰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重心将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以及提升业务竞争力的“整体增长”。

稀释风险的超级银行家

在亚洲起家的汇丰集团数十年来一直将业务市场凝聚在亚洲地区,区域性经营的集中风险如乌云般笼罩在汇丰的上空。因此,化解风险就成为了庞约翰走马上任后不二的选择。为此,他制定了以并购为杠杆从而实现“盈利由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占1/3”的平衡风险谋略。而让庞约翰如今引以为傲的是,汇丰控股的利润并没有完全来源于一条渠道,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不超过30%。

其实,防控经营风险一直被庞约翰奉为“圣经”贯彻在所有业务中。有人曾将花旗和汇丰进行比较后发现,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这样归纳过汇丰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传统方式应允,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

庞约翰所处的时代是金融业全球化快速发酵的年代。一般而言,银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全球购并,另一种是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两者的区别是在对东道国银行进行收购的同时是否在东道国上市。如果说全球购并是全球主流银行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共同采用的手段,那么全球上市则是庞约翰为汇丰集团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锻造的独门利器。1991年,汇丰控股完成对米特兰银行收购的同时,其股票在伦敦和香港两大证交所上市;1999年,汇丰控股收购了美国利宝集团并将其改组成美国汇丰后,经过摩根银行的推荐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0年,在完成了对法国商业银行的收购并将其改组成法国汇丰后,汇丰控股在巴黎证交所挂牌;2004年,汇丰控股收购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后,其股票旋即在百慕大证交所交易。

与单纯全球购并相比,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的策略不仅仅制造出了丰厚的资本收益,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淡化由于并购所可能形成的对东道国的进攻性威胁。如今的汇丰不仅通过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股东的眼球,而且,庞约翰反复倡导和推崇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和谐经营理念正在全球快速辐射。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