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忏悔,不请求原谅

作者:远音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9-11-11

数学家王元

著名数学家 王元

早在五十年代,王元就已经成为我国数学界的著名人物。他对哥德巴赫猜想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即他证明的2+3为陈景润最终证明1+2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此外,他与恩师华罗庚先生一同创造的“华王方法”被国际数学界一直沿用至今。他们多年的师生合作,可谓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在“文革”中,有许多人曾经在政治压力下,违心地批判过自己的师长,或与被打成反革命的父母公开划清阶级界限。王元也经历了这段痛苦的心灵体验。

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勒令王元必须在大会上发言,批判自己的导师华罗庚。王元知道如果拒绝发言,就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他推辞自己写不了批判稿,只能由别人写,自己上台念一下。没想到造反派真的找人来代笔,让王元去读。无奈之下,王元只好当众读了一遍批判稿。

王元深知此事对恩师心理的冲击。他在心里把自己做的这件事叫做“背叛”。他愧悔于自己的屈从,一直不肯原谅自己。此后,他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去恩师家了,即使遇到恩师,也总是想方设法躲开。许多年后,华罗庚先生出访归来,给王元带回来国外数学界关于“华王方法”的论著,两个人才重新走到一起,继续他们的合作。

但是,两个人面对面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不提起“批斗会”这件事——二人不约而同地保持缄默,连一个字也没有。

恩师辞世后,作为数学家的王元破天荒地费时十年为华罗庚先生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痛苦的内心历程,深刻忏悔了自己的过失。在接受电视主持人的采访时,这位性情温和的老人再一次谈到了这个事件,并声明这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主持人很奇怪王元用传记来消弭自己内心愧疚的方式,并问他为什么不在私下场合向自己的老师道个歉。没想到王元先生立刻坦承自己从来没有当面向老师道歉。当主持人又问及为什么不请求华罗庚先生的原谅时,不善言辞的王元先生有些动情了:“这种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做错了,自己知道,改了就算了,不要去要求他人原谅。要求人家原谅是不对的。事情本来就是你做错了。凭什么要人家原谅你?人家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为了自己,非要人家原谅不可,让人家第二次受痛苦。”

我见过许多在“文革”期间有过愧疚历史的人。很多人后来都纷纷向受害者道歉,并请求原谅——理由是: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原谅,他们的心灵就会一直痛苦下去。

只有王元先生一人———只是默默忏悔,而不请求任何原谅。

相关链接:王元简介

王元(1930-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1930年4月30日生于浙江兰溪县,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指导下研究数论。从1956年起,王元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若干卓越成果,相继证明了(3,4),(3,3)及(2,3),后来,他得到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之积与一个不超过3个素数之积的和”的结论。1982年,他和陈景润、潘承洞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1958年始,王元和华罗庚合作,研究了数论方法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高维空间数值积分的近似计算方法,现称华-王方法),其成果获陈嘉庚物质科学奖(1990)。

王元在从事原创性科学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并参与科普写作。他认为,除原创性研究以外的工作,如综述性文章,专题介绍性文章,学习及研究方法谈,科学家传记等,都具有科普性质。科学家本人的专业研究领域范围有限,需要通过阅读不同层次的科普著作才能了解自己领域以外的知识;同时,也有责任将自己专业的知识用较通俗的语言写出来给不同层次的人看。

在20世纪50-60年代,王元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写作了“谈谈‘筛法’”(1958),“谈谈‘哥德巴赫’问题”(1964),“关于在等高线图上计算矿藏储量与坡地面积的问题”(1961,与华罗庚合作)及“有限与无穷,离散与连续”(1964,与华罗庚合作)等科普文章。在“谈谈‘哥德巴赫’问题”一文中,王元通俗地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研究这一问题所使用的“密率方法”,“圆法”和“筛法”,还特别在结尾部点明从事这一研究必须具备必要的基础,告诫有兴趣于这类经典问题的人,不可企图从整数的定义出发,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70年代后期,国内曾出现过“哥德巴赫猜想”热,一些并无必要基础知识的人,盲目地投入大量精力去做这一经典难题。王元再次拿起笔向大众宣传正确的治学之道,自20世纪80年代起,王元投入科普写作的力度明显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近50篇涉及科普的文章,内容触及数论的某些分支及一些统计方法的介绍,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学习数论与研究数学的方法,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关系,中国数学的现状与发展,数学竞赛及对数学家的评述。1994年问世的传记《华罗庚》,是王元在科普方面的代表作。

2002年11月,首届以我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名字命名的“吴大猷科普著作金签奖”授予了撰写《华罗庚》的王元院士。 王元院士寄语北京圆明园学院学生:“在国外公立学校是二流的,私立学校才是一流的。” “人在最艰苦的时候,是能够做出最好的成绩来的。华罗庚、陈景润都是在最坏的条件下,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感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