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是什么意思,如何正确看待鸡汤哲学

作者:聂悄语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4-28

春节前夕,一张特殊的图片微信朋友圈爆红,引来点赞无数。图片中,一对年迈的环卫工夫妇手举一张心形卡片,上面写道:“年青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引得网友同情心泛滥,大家纷纷点赞、转发表示支持。

实际上,细细琢磨,这张图片属于典型的心灵鸡汤。“鸡汤”乍看温暖,似有美感,实则经不起推敲,缺乏内在价值。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凝聚着人们团圆的渴望,这张“鸡汤图”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戳中了公众的同情心。图中的环卫工夫妇是否值得同情、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像所有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一样,他们理应度过一个轻松、祥和的节日,而少放鞭炮确实能够减少他们的工作量。但是否只要人们少放鞭炮,他们就一定能提早回家过年呢?这就出现了不确定性,一要看他们所担负的工作具体有哪些,二要看节假日值班制度是否允许。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转发这样的“鸡汤图”能够解决环卫工早回家过年的问题,那么各行各业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是否都可以凭借“鸡汤图”博得同情,从而减轻工作负担呢?显然,引人同情的“鸡汤图”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鸡汤”可以给人一时的心理安慰,却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价值。

心灵鸡汤是什么意思 如何正确看待鸡汤哲学

探寻“心灵鸡汤”的起源,不难发现,“鸡汤”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1993年至2016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如祖父鸡汤、母亲鸡汤、孩子鸡汤等。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最早的“鸡汤”除了上述畅销书的译本,还有《意林》、《读者》等。社交媒体时代的“鸡汤”图文并茂,微博、微信朋友圈随处可见各式“鸡汤文”和“鸡汤图”,如“幸福就在身边”、“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年轻时别攒钱,要在最美的年华发出最亮的光彩”、最近爆红的“鸡汤图”环卫工夫妇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鸡汤”哲学赢得了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他们认为鸡汤中满满都是正能量,是苦闷中振奋精神的良方,给逆境中勇敢前行的人们能量。随之而来的是“鸡汤”抵制者炮制出的各式反心灵鸡汤段子,如“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鸡汤”哲学呢?“鸡汤”哲学是逆境催生、问题倒逼的产物。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希望从三言两语的段子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特别是在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人们往往通过“鸡汤”获得强烈的心理安慰,这种安慰通常是狭隘的,甚至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鸡汤”哲学看似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却并不能帮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鸡汤”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只求瞬时改变读者对于事物的看法,其结果就是让人眼前一亮,过目即忘。因此,过度依赖心灵鸡汤是有害而无益的。而反心灵鸡汤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积聚着过多负能量,对大众来说,也并非是正确的价值引导。

在物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的“心灵鸡汤”,但又不能过分夸大“鸡汤”的能量。“鸡汤”固然滋补,却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药。人贵在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鸡汤”哲学,更需要独立思考,仔细甄别,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谨防被各种鸡汤、反鸡汤误导。(作者:聂悄语)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感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