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香港没有文化气息,只怕连内地同胞也不敢置信:你看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歌、小说,不是红了好莱坞,同样在内地风靡一时,耳熟能详,甚至如雷贯耳吗?再说,你们每年会展中心的书展、漫画展,不是盛况一时,日夜爆满,人海包围人山,车水马龙,逼爆玻璃。国际都会,处处显示着衣鬓香影,豪华气派,亿载全城,名牌精品,火树银花,纸醉金迷。
不过,内地同胞可能没察觉到:在会议中心的书展只是一年一度,香港家庭乐得一家大小、携儿带女、陪父伴女地去逛一逛,人数不代表销量,一时风骚不等同全年热销。逼爆玻璃大门,排队苦候开市的是漫画节、电玩展;何况书展所以能人头汹涌,只怕有三分之一以上都做是内地自由行过去绕场一周的良性效应,如果会展中心天天都做书展的话,只怕不只是门可罗雀,而是买书的不想拍苍蝇只好在门口开几台打麻雀(粤语:同“将”)。
其实真正维系平时读者购书消费的,是香港的二楼书店。因为楼下店铺租太贵,只好人往高处走,但只走上一两层楼也有点不胜寒,这类书店已屈居劣势,愈开愈小,也愈开愈少。
要是改个说法:香港是较缺乏文学气息的,较为人接受吧!或干脆说成:纯文学在香港而言,是很难生存、生根的。别忘了,“小说没有文学不文学的,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这说法就发源自香港。讲的人至少是在销量上站得住脚,可是在香港出版销量上立得了桩子,那首先必须是通俗作品,而且写得愈刺激、愈轻松、甚至愈粗俗愈好。这样一来,要是搞纯文学的以这个为安身立命的标准,不如去烧书自焚来得痛快。
一口岸之隔的深圳,反而成了香港人趁假日、下班后买书的首选之地:一是深港邻近,交通往来方便;二是这儿书种繁多,价格便宜;三是大陆的书近年愈出愈精美,渐讲究包装,而香港读者经十年回归,大抵已渐可掌握简体字,阅读渐不吃力。不过话说回来,人民币升值,相对港币下挫,而内地出版的书也愈来愈贵,距离已在近年渐近。深圳本来好像背负了香港少数爱书人的文化期望,只怕深圳也该学不学,学会了香港人的冷漠势利,扮cool在繁华都会里牛肉猪肉面粉欠缺时。来深圳工作、置家的人还未能全面发展都市深情生根,所以还未能全面发展深圳文学来,只学了香港的游离观望,炒股炒金,买楼买田。是以:而今泡沫下海之勇何谓?一股洪流,横扫了熊牛,肥了深港,火了上海。(温瑞安)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