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应走向审美情感教育

作者:周 星来源:学习时报 2008-02-10

一、变化环境下的美育命题困惑

最近网上有对包括中国足球歪打正着夺得世界杯的恶搞片、关于电影《夜宴》的搞笑片,极尽玩笑之能事。如同当初对于电影《无极》的恶搞片《馒头》一样,我们的开放环境已经造就了过去不可想象的自由创作,而新兴媒介对于青年人的文化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所以变化环境对于艺术审美教育提出了需要重新理解阐释和创新的命题。

美育不是新鲜的话题,美育也是亘古不变的追求,但21世纪后,对于美育的认识理解却遇到不能不思考的社会文化变化新背景,显然认识的情况复杂化了。这是我们思考所要面对的现实。

当人类创造出超越自身简单生存需要的精神满足的艺术需要时,给予自己情感满足与给予他人审美感悟的审美教育就已经开始。那时的美育主体是从伴随生存的呼喊之声与肢体语言的舞动,到岩画上的生存环境记忆,再到从自然界获得启发的简单乐器产生的乐音,而一直到后来宏伟的交响乐、巨幅的绘画作品、由装置武装起来的大舞台、以及科技影像造就的幻想世界等等,都显示着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坚守并实行着的美育的责任。中华励志网 http://www.zhlzw.com

而现实中的美育,却经历着变化的过程。它遇到的不是审美性质的根本变化,却至少是审美感觉的差异。我们所见到古老戏曲的市场衰退、书籍的冷落而影像的兴盛等现实,以及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的兴盛、电视选秀大赛等等,都让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进行审美判断?我们会一次次问自己:艺术审美的本质与功能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个体需要的尊重变化了吗?群体狂欢变化了吗?情感触动变化了吗?答案可能是:显然不能说本质发生变化,但艺术提升精神境界、文化雅俗界限模糊、给予人终极意义思考的东西是变化了。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不论美学家争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等的道理正确与否,我们已经面对着文化的功利化市场化,艺术的小众化分众化,审美的大众化娱乐化等显著事实了。

于是,在此背景下的美育观念和美育主题需要注入新的因素。

二、美育概念的变迁

对于审美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点:为了审美而教育、通过审美对象(艺术种类等)而教育、教育为了审美感受,这些理解都是为人们公认的。但实际上,人们对于美育的认识却不是始终如一的。从事实上看,从远古不自觉的审美渲染传统,到后来有目的进行美育教化(比如对于男性礼乐射艺书数、对于女性的琴棋书画要求等),都有相关内容,但应当看到,美育并不是扎实的落实在全部教育概念中。

我们知道,美育作为教育方针被确定并不是久远的历史,说明美育地位并不高。而美育的实际实施是从走偏(外在工具论)而逐渐靠近人类本心需要的。拿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来看,似乎可以说,又是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阶段——艺术素质教育阶段——审美情感教育阶段。不能不看到,至今,艺术在社会中的兴盛还多少是和功利性的高考降低分数线有直接关联,网上有报道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生分数从内定的280分提高到310分,使得家长恼羞成怒的风波,而消息说“同样令家长们诧异的是,他们——查询到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全国9所同类院校中,西安音乐学院今年的投档线以310分高居榜首,中央音乐学院为245分、天津音乐学院为200分、中国音乐学院为272分、武汉音乐学院为210分……何其之低的文化指标。一些地区每年增多的艺术考生成为技巧突击培训机构的挣钱工具,艺术考生有多少还是纯洁的艺术至高精神的追求者?在艺术教育之外行业认定艺术很多都是和没有文化相提并论。当然,不可否认,我们还是认为艺术高扬毕竟是好事,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艺术魅力无形中增大,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

到了新世纪前后,艺术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被重视,学校艺术教育的非功利色彩日渐明显,不过,素质教育的真经却在传统观念的牵扯下,还是不可避免的和技术教育相牵连,趋近功利的艺术素质教育时常等同于会点什么乐器或知道一点艺术知识皮毛。但毕竟素质教育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大大进了一步,但这也就限于高等学校,高校以前阶段的功利背景(包括高考诱惑与高考压力、考级的加分等)都促使相当程度的艺术教育局限于非素质教育窠臼中。而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专业层面也依然崇奉技巧第一的原则,看看社会各种形式的歌手大赛,歌手们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都令人生忧。

所以,美育只有走到审美情感教育才是正途。于是,不妨打个未必贴切的比方,中国古代对于艺术创作境界有螺旋性进展的比喻:先是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再后来看山又是山的变化,形式变化和表面重复中,是实质变化了,于是移用来看,美育的艺术技术教育是注重看山是山的技巧层面——艺术素质教育就是看山不是山的内移而忽略形似意义——而审美情感教育则又是山,进入求本质与外形和谐阶段。这时,非功利意义,注重精神情感追求,给予审美提升,就是它的要义。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感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