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多发、频发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在解决我们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中国的特色。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表现为生理、躯体问题,比如头痛、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等等。
心理问题多发、频发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气不顺,缺乏安全感,焦虑。据《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
心理问题当然首先需要心理的解决方案。所以,今天我就来讨论一个至今还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足够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在解决我们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中国的特色。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中美的对比调查,这个调查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表现为生理、躯体问题,比如头痛、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等等。这样一来,中国人出现心理问题时首先去看的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普通医生。一项相关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长期门诊病人中,大约有20%的病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合并心理疾病。这些病人,只有极少数人最终能够得到相应的心理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去看了普通的医生,医生给他开了药之后,然后病人就会对自己或者别人说:“你看,我真的有病了,连医生都给我开了药。”于是,吃完药之后还会再去。
如此一来,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病始终治不好。我听说过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个病人因为“心脏”病住院,其间还因为心脏病多次突发而多次抢救,甚至在重症监护室里呆了一个月。后来,一个新来的实习医生因为在学校里刚刚上了几堂心理学的课怀疑这位病人没有“心里”问题,可能只是“心理”问题,请来心理医生会诊,这才发现,所谓的心脏病突发原来不过是惊恐发作而已。
所以,解决这个中国特色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我们的普通医生中间普及心理学知识,让他们具备鉴别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能力,及时指导心理病人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就上面这个“心脏病”的例子而言,惊恐发作和心脏病发作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如果普通医生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鉴别两者并不很难。
第二个中国特色是,许多中国人很难接受心理医生既不打针、又不开药,“说”几句话就收钱。
其实,由于中国文化比较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中国人确实不需要像美国人那样,痛苦的时候看心理医生,高兴的时候也要看心理医生。中国过去的单位往往有一些专门从事“思想”工作的人员,像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党委书记等,思想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咨询,而且是免费的。可惜,这样的好传统我们现在丢掉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考虑重新恢复这种传统,只不过这个思想工作者一定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培训,因为许多心理问题光靠做思想工作是没用的。
我唯一担心的是,我的这些建议会招来普通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双重反对。他们也许会说,我们现在愁的就是没有人上门,别说有病的来我们欢迎,没病的来我们也绝对不会放过。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