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俗语云: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质与技术的大膨胀对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挤压,使得竞争愈益激烈,人的生存变得愈益艰难,人际关系益显冷漠、无情。这种挤压和碾磨是无声的,它只在心灵深处显现伤口血痂与狼藉。李春秋原是小说作家,并不以诗歌见长,诗也写得极少,是生存的压力,精神上的迷惘与无助,使她选择了诗歌这种形式,且激情喷迸,一发而不可收,几个月下来竟写出了厚厚一摞,遂生了出本诗集的想法。春秋的诗歌作品,粗看上去,有的篇什虽然还显得语言芜繁了些,技巧运用上仍欠精到些,但其心灵的内视与外在的叙述能融为一体,有些篇什甚至达到化若无痕的程度,不少意象亦营造得别致出新。故而读来尽管语言还嫌糙粗,但粗砺中却能凸显雄浑;行文中尽管还多直陈,但直叙里却足挟气势。以她诗歌写作的经历来说,其作品所具显的水准已令我惊谔了。细读作者的诗作,你即刻就能被她性情的率具、炽烈的诗思所点燃。生存的险恶、人生的磨难、际遇的困厄、心灵的迷失、精神支点的断折,使人如历其境,感同身受。令人欣喜的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多重压力与迷惘,她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垮击败,她写迷失,却显露出寻觅的执着;她写脆弱,却透出信念的刚毅;她写灰暗,却隐现出圣洁与崇高的曦光;她写困厄,却展示给人一个奋力向上、不断超越自我的身影。迷失与寻找共生,激情与理性相合,“诗如其人,”这些诗作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左冲右突、愈挫愈奋的真切生命感悟与体验,也是她在精神上不断突围、不断超越,寻求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读来提劲、感奋,给人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以语言解析生命,为时下勾勒向度,用心灵感召心灵,当是诗歌的重要功能之一。春秋的诗作是她生命镜像,是对“此在”的言说,是她对时下现实生活和人性中灰暗层面的直抵与放大:“踏入世俗/你举步维艰/你不曾探究/人世间的繁杂/你不曾解析/人心中的诡秘/你不曾预见/暗夜里的沼泽/你不曾怀疑/鲜花中的罂粟”,“这个世界/你想前行/偏有手在前路布下荆棘/你要歌唱/偏有玻璃片割断你的声带/最可悲是美丽小手捧上的毒苹果/最可怕是你冲锋陷阵的瞬间/背后寒光烁烁的刀锋/……面对这一切忍受这一切承担这一切/你必须三缄其口”(《为你断然敞开天堂的裙裳》)。面对恁多的凶险与无可奈何,她甚至有些自虐自嘲我“为什么不是一只羊”?一刀下去,疼一下也就一了百了无所谓了:“我很惭愧/作为一只羊/我确实是瘦了一点/羊毛裹着羊皮/羊皮包着骨头/我提供不了多少血和肉//其实我也很知足/因这瘦了一点/才苟活到如今//这回/我说什么也不能苟且偷安/因为我预感到刀已经快架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为什么不是一只羊》)。在无形的“网”与“陷阱”之中,仍走向前路的春秋曾一度颓靡,淌下过泪水,迟疑过人生的脚步,在梦里唏嘘,在暗夜颤抖,“在猛醒之后滋生绝望”;生性倔强的她甚至设想过“如果斧子当头出现/一棵树也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在倒地的瞬间/它发出绝世的遗憾/爱人啊/你还没来得及读我/最后的铿锵”(《你还没来得及读我最后的铿锵》)。精神的支撑颓然断折,诸神飘然消失了,但春秋没有趴下,信念没有趴下,眼睛没有闭合,自我救赎的搜寻脚步没有中止。作者寻找到了什么?“海面的正前方仍有火光在前”,在这一片汹汹腾腾的烈焰之中,在天地大雅乐章的族拥里,她寻找到了“属于神圣属于光明属于胜利的凯旋门”的,她要为之“断然敞开天堂的裙裳”的新神和偶像———“我爱”。应该说,春秋运用诗歌语言形式,倾尽心血营造出的这个征象是成功的。它是一个功力无限具有作者艺术个性的复合体。既是虚幻的,又是血肉丰满的:既是世俗的,又是神性的;既有古壮士的侠远,又具时代英雄的近切;既是行走的,又是跨马和飞翔的,既是作者自己,是其与家人与社会万象的聚合,又是作者可以抽身而出能与之“紧紧相拥”的奇幻象征;既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偶像,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现代人的心灵倍受熬煎、自我超越涅槃的清晰过程。以作者诗歌写作的经历,在这个大征象的营造中,能写得这般虚实相融、出入自如、畅快淋漓,足见其文学写作功底的深厚和天份。其实,春秋以其心血泪水倾心营造出的这个新神、偶像与大征象,就是英勇、大爱、公平、正义与真善美的凝合,是作者浪漫英雄主义情结及其性格中钢性钙性内质的外化,是对人类精神里恒久闪光的部分和现实生存中那些柔软、美好的因素的唤归与祈祷,而在血泪交合、撼人心魄的疾呼中,这个征象也成为作者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个重要精神支点。春秋说,在她人生最困难无助、意志几近崩溃的那些灰暗日子里,瑟瑟街头上,她就是和十岁的女儿一遍遍大声唱着“英雄、英雄……峥嵘相伴我驰骋,割不断的忘不了的带不走的,恕我难从命……”,这样相互砥砺着撑持着走过来的。
故土,是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对于打拼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柔软的,清新明媚的。那些血肉相连的亲情,那些浓郁淳厚得化不开的乡情,那些清纯无邪的懵懂爱情,是人忆念里永远和煦的春风与阳光,给人以柔绵不绝的精神力量。春秋的诗歌作品中,对生养她成人的那片热土及对故乡人情风物的吟咏和深情怀恋,占了不少的篇目。在冷漠的都市生活中,这是她精神的皈依和另一个支点。“哥哥/我再也背不动城市了/钢筋水泥诡秘的人的眼睛//今秋我唯一生长着的/就是/回到家乡//秋天的场院/稻草堆积/宽阔的山峰/是你的胸膛//躺着/放平四肢/让稻草扎痛脸颊/裹挟我的身体/晒太阳//稻草堆积的场院/写满安详/在稻谷曾经的巢穴里/闭着眼睛/晒太阳//晒一天/晒两天/把这些年的泪水流干/把这些年的歌唱尽//……在乡间的稻草堆上/心从嗓子回归到胸膛”(《就想在稻草堆上晒太阳》)。精神里煊乎乎暖洋洋的“场院稻草堆”,是心灵踏实的眠床,它尽可化去游子内心的疲惫、寒意与冰霜。在《城市没有黎明》里,诗人说:“城市的梦醒以后没有盼望/它不像村庄啊/你要是睡不醒有鸡鸣/一声/两声/三声/你不醒也要把你/叫醒”,以几声鸡鸣,突出乡土原在的恬谧与亲和力。而在《柴门我的柴门》一诗中,她写捆绑的铁丝生锈了,“它还不散/歪着身子守着我的家园”的柴门这一具象,说它“两扇门/其实关也关不严/索性/不关”,“其实山村没有百生人/就是白天打了架的冤家/也不会起晚上害人的心思”,写它“不象城晨人/满面微笑的时候/你的后背陡然出血/说你连死都不明白血的缘起”,关不严的桦树柴门,显得松松垮垮,“是因为没有威胁”所以才那般松垮,使乡土没有隔阂,人心不设防的蕴意悄然而出,让诗作有了更大的张力空间。在春秋其它篇什对故乡的吟咏中,都使我们窥见一个异乡游子的殷殷情怀与眷恋。她的这片极具磁力的精神上的净土与乐园,已然成为她艰难的现实生存中疗伤与慰抚的休养调理地,成为都市“太阳初或时玫瑰上”可以吮吸的“露滴”,成为能把漠然冰冷融去,使身心“彻彻底底暖透”的和软阳光,成了她在前路中补充能量生发斗志的“根据地”和精港湾。在其诗作中,这种隐于语言之后的撑持作用和精神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里,我更想着重强调一下:春秋以炽热的赤诚心灵,以咏唱故乡的诗篇为载体,感召读者心灵,大声呼唤真善美的回归,这种精神旨向与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即使是在生存的寒冷这般凛冽的当下,它也决不是孱弱、苍白和无力的。当诗篇轻轻拨动人们的心弦,在时下大力倡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其滋养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深远意义,亦是决不可小觑的。
是为序。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