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怎样摆脱手机和微信的困扰

作者:秦汉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12-30

智能手机的普及犹如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人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手机,人们对手机的依附,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几乎每个人的手机总是寸步不离身。出门首先想着别忘了带手机,回到家里也时刻想着将手机放在自己的视线或听力之内,生怕失联。

没有手机的时候,想手机盼手机,现如今手机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占据了人们的思绪,从某种意义上控制着人们的精神。

微信的面世,进一步增强了信息资源的互动性,交流方式私密而快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

低头族怎样摆脱手机和微信的困扰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时候人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两位好友之间却不用语言交流,而是互相发微信,抑或点评对方的帖子。相视只是浅浅一笑。久而久之,人们会再也感受不到心灵的温度。

相见却不言谈,在帖子上频繁互动点赞。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默契?

如此“心照不宣”的默契,究竟是增进了友谊,拉近了距离,还是无形中筑起了一道篱笆墙,隔开了一层眉目传情,谈笑风生的亲切,丢弃了人生本能的交流工具,会不会导致语言的退化?我很担忧。

这种以“机”为主的现象,以为“信”媒忙碌。这一方面是好事,说明当今社会生活基本上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更注重信息交流的网络化,人与人之间需要表达、互动的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许多人机不离手,目不离屏,一天大部分时间与“机”为伍,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时间久了,也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亲情传递。

不是吗?整天玩手机,热衷于微信互动,让有的人产生了手机依赖症;更有甚者,白天黑夜在各种光线下,都频繁使用手机,消耗了大量时间不说,还致使视力、健康受损。已成社会的通病,真的令人担忧,对此,有些有识之士发出呼吁,提醒人们远离微信。

我个人认为,玩微信本来无可非议。值得关注的是微信内容。有些人在微信上晒吃晒喝,有还有些人晒孩子晒宠物,没孩子没宠物的晒自己,呈现出三俗。有的人甚至把微信当成了一个生活方式。专家指出,现在微信朋友圈越来越火,可分为6种类型:即有人常在朋友圈里“秀幸福”;有人是那种万事通,政治、军事,国内国际、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还有些人对生活和社会现象非常不满,满腹牢骚,常常散播负面情绪,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有的人则是看客型,仿若局外人,冷眼观世界;有些人转发大量养生保健文摘,心怀善念,与人分享;但更多的主流群体积极乐观,社会责任感较强,虽对一些负面事件不满,但希望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来改变现实。

信息爆炸、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更换也以分秒计,信息的覆盖无所不在。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如此快捷,如此多元,如此混沌,又如此的简单,超乎寻常想象。

我为正能量点赞!因为,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社会现实,积极乐观,不苛求完美,也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丰富、活跃、快捷,既传递开心段子,又传播各类时讯、知识,还有朋友的心情、作为、原创作品等,都可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广泛传播,迅速获得。这是好事,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总不可在真空里生活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存和工作的需要,但时时为手机左右,为微信牵心,又显得有些过了。 其实,最近我也感受到这种矛盾的纠结,主要是手机上了微信,不管是不是经常看手机,心里总不时牵挂:我的帖子有朋友评点了吗?朋友圈里又有哪些新鲜帖子?于是乎便时常分心。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行走在旅途的过客,机场、车站候车、候机大厅,以及公交车上,许多手机一族、拇指一族,捧着手机,低头忙碌,他们大多是在微信上发帖子,或是在为朋友们的帖子点赞、发表评论。 朋友之间,需要交流;信息资源,也需要传递分享和互动;而工作、生活中也还有许多要求我们放下手机、静心办理的事儿。为了健康,为了直截了当的面对,回到我们本能的交流方式中来,面对面传递一个微笑,交流一个眼神,说几句知冷知热的贴心话,心灵的沟通如同一个拥抱,一个热吻,更加阳光,敞亮,调剂心情。 当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能够保持通讯联络的手机,变成一种累赘时,它就成为了人们的负担,人们就会理智地思考怎样摆脱手机和微信的困扰。有道是,您能拿得起,放得下吗?(作者:秦汉)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生活感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