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记忆法

作者:崔华芳来源:励志书推荐 2009-02-22

【名人名言】我们不能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吐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培根

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记忆法

马克思在年青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在学习过程中,马克斯喜欢带着他的笔记本,把自己感到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录下来。隔一些时候,马克斯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这样,马克斯记忆的内容就越来越多,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

马克思花了40年时间,完成《资本论》这部光辉著作。

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斯读过和做过笔记、摘录的书有1500多种,写的笔记本(包括手稿、摘录、提纲、札记)有100多本。凡是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系的学科,他都细心地研究,他孜孜不倦。这都为他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有一位同学从不背书却记住了很多书上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每天就抄书,每一本书都被他抄了几遍,这样,书上的内容都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这种记忆方法让人感觉像是书上的铅字经自己用笔抄下来后,好像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这话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笔记记忆不仅向你的大脑重复输入了需要记忆的材料,而且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参与了记忆的过程,使记忆材料在大脑的空间中有了自己的地盘。这都是其他记忆方法所没有的优势。

唐代青年诗人李贺,经常天一亮就骑驴出门,身上背着一个锦囊,遇有所得;就用纸记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就把它整理成诗。他的诗在唐代诗坛上大放异彩。俄国作家果戈里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把他所听到的或者见到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俚语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和朋友上饭馆,饭菜都摆好了,他还在埋头抄写一张菜单,而且一边抄一边赞叹:“太好了,大有用了’这份菜单后来被他用在一篇小说里。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经常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毛泽东学习徐特立先生的经验,在一师的5年间,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怎样才能做好读书笔记呢?我国词学家夏承焘把它概括为三个字——“小”、“少”、“了”。

小——用小本子记。

小本子便于携带,便于随手记。夏承焘起初用过大本子做笔记、读书心得和见到想到的。后来,他发现随时记录于大本子上的资料,结果不易整理,不易携带。后来读到章学诚的《章氏遗书》,里面说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洒大海没有踪迹。夏承焘开始改用小本子,并取名为“掬沤录”。一事写一张,便于整理,如同现行的卡片。苏东坡西湖诗说:“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如此,写心得体会亦当这样子。这小本子就是夏承焘储存知识的仓库,要用便取出来。

少——笔记不要记太多,而是要少、要精简。

做笔记要通过自己的思考,经过咀嚼,然后才落笔。如果不经消化,一味抄书,抄得再多,也是徒劳。所以做笔记应有“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的工夫。这里所说的少,是指每条的字数而言,条数却要记得多,日积月累,许多条汇拢来,就可成为一个专题,写一篇论文。

了——自己记的笔记要透彻了解。

记下一个问题,就经过多次思考,真正懂得它的蕴义。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一知半解,会前功尽弃。要让所学到的知识,在头脑里“发酵”生根。如果是思想懒汉,即使天天做笔记,也难有多大的心得,因为那只能叫做“书抄”,叫做“知识的流水账”。

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回忆和测验,发现自己动手做笔记,学习成绩最好;看笔记但不动手做笔记,成绩次之;单纯听讲,成绩最差。因此,笔记记忆是很重要的。

【练一练】

准备一个小本本,在上课时把老师所讲的内容都记下来,记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自己的理解,把最精炼的内容记下来,隔一段时间去看一下,这些内容就好像记在你的脑海中了。

【小秘诀】

在记笔记时,最好不要一个科目用一个笔记本,而是一本笔记记多个科目,这样效率会更高。如果能把笔记本内容加以多种变化,就会产生新的记忆机能而引起你的读书兴趣。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智慧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