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反思金融危机

作者:如文来源:《解放日报》 2009-02-09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全球化让世界各地的经济“寒冬”集体来到。也让“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等专业术语借由媒体的传播,跨过业界、学界,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议题。而如今,人们审视这场危机的视角,又进一步拓展到了人文领域———

诸如人类对于物质财富的“贪婪”、对于在金融交易中使用“欺诈”伎俩的无所畏惧、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的“无知”、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

柳森:在种种关于金融危机成因的解读中,“贪婪说”、“无知说”颇有市场。有人说,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危机本就由贪婪、无知这些人性的弱点造成。您是否认同?

王德峰:贪婪、欲望、无知,的确是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中一些永恒的关键词,但它们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用这些概念来解读金融危机的成因太过简单化了。事实上,贪欲从来都是被特定的社会生存条件使用的工具,而在当下这个金融时代中,它成了金融资本实现其市场运作和增值目的的工具。

一定程度上,在以西方金融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生活主导的今天,人们是否要选择参与金融活动,多多少少是不由自主的。因为,现实摆在眼前:在当下的生活中,假如谁不到资本市场上参与博弈,不买房,不炒股,不理财,谁手中的财富都随时可能突然缩水、贬值。而金融活动在给部分人带来令人称羡的财富效应的同时,又加剧了另一部分人的“相对贫困化”。这何尝不是一种压力呢?于是,参与金融活动,成为许多人貌似主动、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仅仅用贪欲、无知来解释当代人参与金融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动机,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柳森:还有一种解读认为,眼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与其说是美国高负债的经济增长模式出了差错,不如说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的危机。有人甚至就此预言,危机的到来,意味着一个崇尚消费、信用至上的时代即将走向终结。

王德峰:这一点我也不同意。美国从讲究节约的“穷理查年代”,到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年代”,确实是经历了某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巨变,但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方式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理念倡导下的结果。

我们不妨追溯一下现代金融借贷的渊源,并提出如下追问:人们究竟为何要透支明天?又为何会把自己未来可能会获得、也可能获得不了的钱视作既得财富,在当下就畅快地消费起来,并愿意为此背上债务呢?其实,一个最根本的恐惧在于,现实中,我们那些按照古老、传统的信念积累起来的财富,正时刻暴露于一种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中。过去,不贷款而凭自己的积蓄买房子,显然是一个人再正常、再健康不过的愿望,但如今,当人们终于攒够房款时,却往往发现房价早已高得出乎意料。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时,人们自然就会想,只有牢牢抓住当下才对。于是,借贷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人们为避免所持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必然选择。

在繁荣年代,金融资本运作的高效率增强了美国作为一个强大的金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奠定了它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给予了美国人一种敢于消费明天的信心。但真正让他们形成现有生活方式的,并不是理念,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

柳森:尽管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并非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就在这样一个“寒冬”,一场关于过往生活方式的反思,正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就在我们身边,一些年轻人倡议起“100元过一周”的简朴生活,并身体力行;一些往日习惯了大手大脚的白领毫不讳言自己过上了“老葛朗台式的生活”,不仅精打细算、开源节流,还把流水账公开到网上,相互交流理财心得……或许,这场危机真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拐点?

王德峰: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生活的起点。当然,任何一种指向更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反思,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正如先前所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究底,生活方式并非金融活动的原因,而是当下整个金融秩序的结果。只要人们继续生活在这个金融资本的逻辑中,现有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变。目前人们展开的这些反思,的确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但只是一些局部的、暂时的捂紧口袋、互相抱团取暖的“过冬”行为。一旦经济的寒冬过去、春天到来,只要资本增值的发动机还在正常运转,金融资本的逐利行为、人们的借贷消费仍将继续。更何况,时至今日,谁还能说,自己可以随时停止任何金融活动,仅凭日常收入的积累,建立起今后几十年生活的物质基础呢?金融活动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柳森:看来,要想真正从眼下这场危机中走出,我们还是得从现代金融学的内在逻辑起点上寻找症结、寻求根本变革。

王德峰:的确如此。现代金融学的根本症结在于,它把人类的未来看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知识预先推测、谋划的对象,一种可以在逻辑上给定的对象,然后通过精密折算,把未来放到今天的市场上进行买卖。但未来并不是知识的对象。对未来的筹划,更不是对未来的预知。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是在人的生命实践中,在命运的决断中展开的。而当代金融学恰恰把人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生命实践分离开来,视其为纯粹的逻辑过程。这固然是使它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金融的逻辑看成是生活的真实基础。

所以,如果说我们能从这场危机中汲取什么教训的话,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该把未来建立在当下真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种知识推断上。金融终究只是资本竞争的手段。西方金融学并非一门可以指引我们一个确凿无疑的未来的科学。如果我们能借此契机反思并纠正资本市场化在当前的运作模式,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办法来评估、监控金融风险,从而对今天的世界金融规则进行根本意义上的变革,人类才有可能开启出一种新的生活局面。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智慧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