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故事,范蠡的智慧人生

作者:张云卿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5-17

范蠡出身贫民,自幼聪颖好学,常常语出惊人。年轻时的范蠡很落魄,郁郁不得志。因为思想太超前,观点不被常人接受,反落得“癫疯”之名。20岁时结交文种,两人无话不谈。经过磋商,一致认为“窝”在南阳没前景,遂同赴绍兴。

到了绍兴,在会稽山麓找到越王勾践,彼时勾践刚在吴王夫差那里吃了败仗。落难之际,有人来投,求之不得。一夜畅谈,投机融洽。范蠡分析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认为实现越国复兴,唯有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范蠡因此被拜为上大夫,进入“政治局常委”之列。

在范蠡的建议下,勾践以自己为人质,换取越国的存活,范蠡“伴王为奴”。三年间,他同勾践夫妇同作同息,粗食、布衣、卧薪、苦役,无论环境怎样艰苦,都不忘君臣之礼,时刻敬主护主,不离不弃,并开导勾践正确面对现实,心怀家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终于换取了君臣安全返程。回国后,范蠡向越王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20年灭吴战略。恳求颁布生育令,免谷税令,扩充兵源,发展国力,韬光养晦,整修军备。其间,勾践数次企图雪耻,都被范蠡舍命劝止。经过20年的励精图治,越国日渐强大,而吴国穷兵黩武、内忧外患,见时机成熟,范蠡遂建议勾践发兵一举灭吴。

灭吴后,越王封赏百官,范蠡因功被封为“上将军”,官位在勾践之下、百官之上。政治生涯达到巅峰时,他不是贪恋权柄,而是主动请辞。勾践许诺与他“划界分国”,甚至用其家人的性命相威胁,亦不为所动,携妻儿悄然离去。临行前,他致书文种,直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厉害,劝文种早作打算。然而,文种自恃功高,贪恋权位,不听劝告,最终招致无故被杀,并且连累了家人。

离开越国后,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种田经商,几年下来成了千万富翁。平日里,他接济乡邻,善名远播。百姓联名上书齐王,恳请拜其为相,导引民风,振兴国家。齐王请他出任相国,范蠡推脱不过,勉强做了三年,再次辞职,并将财产全都分给好友乡民。而后定居定陶,自号陶朱公,继续种田经商,很快又“富可敌国”。活近百岁,无疾而终。

小财靠智,大财靠德。范蠡把自己的人格看得重于性命。史料载,范蠡的儿子越利去宛邑购牛,遭到当地无赖的挑衅和敲诈,越利会武功,无赖被打倒在地竟一命呜呼。越利主动投案被关进大牢。家人请求范蠡“使钱”营救越利。范蠡深觉痛苦,但更多的是自责教子无方。他说:“天下人都知我有钱。可这钱,宁可帮助穷汉,也不能行贿养贪。”

范蠡一生集老子、孔子、鬼谷子、孙武子思想之大成,做官速至上大夫;用兵兴一国灭一国;经商三次富可敌国,被后人尊为“财神”;是名副其实的治国良将、用兵奇才、经商鼻祖。司马迁概括范蠡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富好行德,成名天下。

纵观古今,善始者众,善终者寡。特别是当下,放眼东窗事发的“老虎”,哪一个不是始善终恶、中途变节?究其原因,莫不是蝜蝂一般累于贪念,最终逃不过既得利益役使,上了“放不下”、“舍不得”的当。

所以说,范蠡的智慧,堪称中国智慧。(作者:张云卿)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智慧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