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我取道北京赴俄罗斯,傍晚6点飞机在首都机场落地,出港就感受到北京为何被称作“首堵”。“首堵”的交通会有较大的改观吗?似乎有理由乐观。有报道说:未来北京将同时建设10条地铁线路。然而,领教过莫斯科交通拥堵的切肤之痛,使我对上述的乐观预言不敢轻率乐观。
11月19日中午,我们从莫斯科远郊的古镇苏斯达里回城,一进城就被车流塞在路上,用了两个多小时才爬完最后的10多公里。要知道,论街道的宽阔,动辄双向数条车道,据说全世界没哪个大都市比得上莫斯科;论地铁建设之早之发达,也没有多少大都市比得上莫斯科。有那么发达的公交系统,莫斯科还是拥堵,而且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这是为什么呢?我由此想到了“管理也是生产力”这句话。你看,香港岛和澳门,弹丸之地,街道顺坡就弯,人口密度更是名列世界前茅,可是,街车跑得比在内地的国道上还快。也许这就是“事在人为”吧。
当然,这里所谓的管理,不是仅指交通管理,而是“大管理”,包括政府的产业导向、环保政策等。十多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樊纲)与社会学家(郑也夫),围绕是应该支持汽车产业还是发展城市公交的话题在报纸上展开论战。不言而喻,是经济学家获胜了,国家产业发展目录和不少城市的长官,都将汽车列为支柱性产业。这是北京由自行车王国一跃为汽车王国的根源。早知交通会这么堵,废气会这么影响首都的形象,巴黎这样公认的国际性大都市会反过来鼓励市民用自行车,咱们悔不该赶时髦呀。
不论搞好交通管理,还是像港澳新加坡用经济手段限制小汽车上街,都可以尽心尽力去做。总之,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面临的人口压力都比莫斯科严重;以莫斯科的拥堵为鉴,改善城市交通,别想着挖几百公里的地铁就够了。北京是这样,上海、广州以及别的中国城市都是这样。
《新京报》 鄢烈山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