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
和
“人类成功的真假欲望”
想到时下励志很盛行,就想到“励志成功学”上不可或缺的“真假成功欲望理论”:只有真欲望能使人排除万难,最终获得成功;对于有些较简单的追求,真欲望能使人较快地获得成功。而虚假的欲望,不会让人成功;那至多只是一种想法或兴趣,成也行,不成也行。其实,每个人自己的潜意识已经做了选择,也埋下了伏笔;对不太热衷的事情,稍遇困难或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变故,也就听之任之,随它去了;甚至还会出现相当于我国的典故“叶公好龙”的现象,害怕“真成功”呢。这种情况,又涉及到一个“情结”,叫做“约拿情结”:在“励志成功学”上,认为它是由人类害怕变化的心理所导致,而变化——随机应变和必要的创新,是成功所必须的;不想变化,就不会成功,就是一种成功的“假欲望”;只要是“假欲望”,就必将导致“害怕有变化和真成功”的现象;而“真欲望”则有“皮革马力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现在我结合自身体会谈谈跟成功相关的问题,希望对己对人有所启迪。我们先了解“约拿情结”,再联系“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在现实生活的表现,最后得到我们在其他方面应该用“真欲望”来做的结论。
害怕成功的“约拿情结”
一、“约拿情结”的特征:
1、每个人的内心,害怕失败的同时,隐约还有对成长和成功的害怕。
2、“约拿”指代那些渴望成功,又因为某些内在因素害怕成功的人。而这种在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就是“约拿情结”。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3、有“约拿情结”的人内心存在着某种冲突,正是这种冲突阻碍了他对成功和成长的追求。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压抑在无意识当中。
二、“约拿情结”的表现:
“约拿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既想取得成功,但面临成功时,却又总伴随着心理迷茫;我们对杰出人物既敬仰,又总是怀有一种敌意;我们敬佩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却对成功者怀有一种不安、焦虑和嫉妒的情绪;我们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约拿情结”发展期到极致,就是“自毁情结”,即面对荣誉、成功等美好的事物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头,最终与成功的机会擦肩而过。
“约拿情结” 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对自己,另一方面是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其特点是:逃避成功,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对他人,其特点是:嫉妒别人的优秀和成功,幸灾乐祸于别人的不幸。
三、“约拿情结”产生的原因:
1、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这些念头会在我们长大后一直伴随着我们。尤其是当成功机会降临时,这些心理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成功也意味着挑战,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2、在机会面前,多数人选择了逃避。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心存畏惧。
3、人们出于安全的需要,往往会披上“谦虚”的外衣,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想法,而去迎合社会中普遍流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如此也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最高可能性,失去了棱角,最终成为平庸的人。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力量,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机会并获得了成功。
四、如何克服“约拿情结”:
1、清楚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承认“约拿情结”的存在。在面对自己不愿承担或不敢承担的压力时,要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你一定行”,在心里为自己积聚信心和能量,克服恐惧,最终展现真实的自己。
2、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局限。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成长,就是向自我实现的迈进。
3、成长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一直等别人来发现我们,我们有责任主动展现自己,有责任为自己争取一片更理想的发展空间。
五、“约拿情结”总结:
“约拿情结”,说白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如果我们逼迫自己勇攀高峰,总有一天会发现,所有我们曾经畏惧的东西,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
由此,我又想到了具有某种内在相似性的“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和“人类成功的真假欲望”;我觉得他们之间具有某种内在关系——爱情的成功,是人类总成功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世多种成功中的一种。“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曾经在世界不少地方流行过,还产生了许多不朽、唯美、纯情、经典的纯粹精神式恋爱典范,既有伟大的人物,也有伟大的作品,如俄国的某某作家及其感人的纯粹通信式恋爱;在我国,它也曾经被捧为那么高尚,并备受赞美,如《第二次握手》所宣扬的情调,及其主人公丁洁琼和苏冠兰的作为。那么,时下,人们对此态度如何呢?现摘录两段较有代表性博文说明:
“一段感情刚开始肯定是柏拉图式的,只是这种精神行为不过是在为了的肉欲需求做铺垫而已,等双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柏拉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并没有独立的柏拉图理论存在,现在他的观点,都是寄生在其他哲学家理论上的。‘精神恋爱’是在其终极观点‘理想国’里面提出的,先要建设一个‘理想国’,然后实现‘无欲爱情’,但是现在‘理想国’能实现么?他之所以提倡‘精神恋爱’,原因在于他认为情欲是丑陋的,丑陋的东西我们就不能去碰,试问现在有多少人会这么想呢?如果这么想,多半会被社会世俗价值观认为是‘应该看心理医生’的类型。而世俗舆论是最可怕的哲学家,在此舆论导向下,很难保证不被同化。”
“我是说现实生活中,俩人成为情侣,无性,只是平时在一起吃吃饭,等等,你能接受的了吗?你觉得没性,这段感情会维持多久呢?我,肯定是不接受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如果爱情里,没有了性,那就不叫爱情。性,是爱情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我想天下大部分男人跟我想法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一样吧。当一位女孩答应做你女朋友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会有那么一点点邪恶猥琐的想法呢?噢,当然,前期这种想法很小,用科学术语说,‘应该算是胚胎形成期’。我总觉得,俩人都互相彼此喜欢,走到一起了,就没什么必要去隐瞒些什么了,真诚相待。当然,那最神圣,最关键的,还是得有的。在她没和我欢娱之前,我心里是很不踏实的。就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的一些朋友,其中也包括网络上的,大部分的想法都跟我差不多。”
现实生活中,我的一位最好的朋友,曾对我最知心地说过自己的“倒霉经历”,相信不少人听来可能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那时尽管已是“有妇之夫”,但他很想要“婚外恋”,也有了一个“一见钟情”、“极度迷恋”的“曼妙尤物”;他觉得,一旦将那女方拿到身下,那是很有光荣和成就感。他为此孜孜以求。但是呢,那女方看起来妩媚、善良至极,但他十余年后才悟透,她根本就不是“省油的灯”。她也是“有夫之妇”,年龄比他还大五岁,很有性感和肉感,很会拿情拿调,时常给出亲热大姐和成熟美女的柔情密语和婉约眼神情态,令他越来越想入非非,情不能已。更不幸的是,她实际上很有心计和手腕,但表现得如同毫无心机,甚至像口无遮拦地单纯,让他更加坚信她善良、美丽、魅力到无以复加,没有女人能够企及,让他认为“她是他的唯一”。她虽然看起来很爱他,但她一直欺骗我朋友;她可能只想终生保有恋爱的感觉,宁愿艰难地克制自己强烈的一起欢好的欲望,也决不陷入性关系。及至我朋友经过十四年多的漫长岁月,终于在多次“焦虑、忍耐、失望、恳求、允诺、成泡影”,认清她的本质和本性,下达“最后通牒”,限定日期,再不真实欢好就一刀两断后,那女人竟又再一次巧施骗计和托计,并一厢情愿地保留“柏拉图”又达一年有余。我朋友已经看出她没有“真正欢好”的诚意,心中已经暗暗冷淡下来,并早已戒备她。在此期间,她又多次找种种借口约我朋友参加些一般聚会,她约不出来还让别人替她约,其实就是想跟我朋友坐在一起说些无关痛痒、不解饥渴的闲话淡话,也算是聊以解脱她心头的那点“说无还有,说有还无”的所谓“思念”之情,如同她以往无数次做的那样;但我朋友早已识破其诡计,也已经失去兴趣,心理上对她浪费自己宝贵青春时光极为鄙视,并早已和她人真正“蜜欢甜甜爱”地好上了。此后,那女人作何感想他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他就是认为她“奸诈、虚伪,极不道德;因为她这是对人对己都极不尊重,简直缺乏为人良知,甚至是有意地存心不良”。在我看来,他们这是渴望婚外情,找刺激,对他们两个人都属活该,自作自受,都并不值得同情。但根据我朋友酒后的许多激愤之语来评判,那女方也确实“缺德”:既然你明知人家以发生实质关系为目标,你也多次“明许”或“默许”,却又总找种种借口拖延,并不兑现人家,长达十余年一贯“言不信,行不果”,食言而肥,总是若即若离,既不让人吃豆腐,又不让人远离开,总是让人有悬念、有幻想,欲弃不得,欲罢不能,不是存心耽误人家吗?好像跟人家前世有仇,故意耍弄人家似的!你以为就你聪明,能骗人一辈子吗?即使能,就好骗人一辈子吗?你就那么忍心骗那真心痴情爱你的男人吗?这还是人的作为吗?你那种自信有根据吗?那种坚持有意义吗?你所企图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大约可以算作一个一厢情愿地终生跟他人“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的典型例子,但注定难以如愿。我好朋友长期接受并容忍这样的“纯粹柏拉图”,其实也属于“假欲望”的典型。据他所说,他明白这女人确实很迷恋其身体,但对他其实还很有点物质欲望,只是当初他根本未察觉、被自己对她的“伪善”认识自我欺骗罢了。但他又一直没有能力给予她,至少她这样认为,所以这女人就一直在等,想等到他有了物质,就给他身体,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呢。可她却没想到,她们的身体都等老了,害得他也没有心思创造出她所要的物质;而且,即使有,他也不想付出这种物质代价,因为他认为这不光荣;——你看,这是“成功的假欲望”吧?有“成功的真欲望”者,是不会过分计较代价的,而且一般是乐于、勇于支付必要的代价的,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代价。在我朋友看来,这女人可真是聪明透顶啊;但是,在明眼人看来,她倒是很有点“聪明反白聪明误”,甚至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味道。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两人若继续下去,不但所谓“感情”,就是其他方面,尤其是事业和人生,恐怕都很难成功,因为他们对人生采取了“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消极、放任、自卑、恐惧、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态度。对这样的事情,以及对自己人生其他类似性质的事情,我的建议是:一方面,要对“无可奈何花落去”达观些;另一方面,可以乐观地期待“似曾相识燕归来”,“病树前头万木春”,“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对此相关问题的看法是:“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一般地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甚至是“饮鸩止渴”,至少是“望梅止渴”。它相当于时下人们所说的“无性之爱”,或“无性婚姻”;人们对此两者的态度,大约就是人们时下对“柏拉图式纯精神恋爱”的态度,甚至被认为是“精神病”和“不道德”。
人类对于成功,本质上可以看做是某种“恋爱”:爱事业、爱人生;具体到做生意是爱产品、爱客户等,具体到创作是爱作品,具体到教学是爱学生,等等。只有真挚的爱,彻底的爱,有成果的爱,爱得充分,爱得淋漓尽致,才能产生爱的伟力、奇迹,和高级的、真正的享受;否则一般是找罪受,甚至是自虐。“真爱”和“真欲望”都必将具有“皮革马力翁效应”;这种效应,其实是热忱的反应,是人类缔造成功所必须依赖的最重要的好习惯和品质、素养之一。
真爱才是恋爱,真欲望才会成功。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