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上的哲学

作者:熊掌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08

土豆,南方称为洋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大众食物”,小时候到乡下听老农忆苦思甜,听到老贫农说当年根本吃不上米面,只是靠土豆充饥。从那时起,在我的意念里,土豆就成了“苦大仇深”的一种食物。

土豆的优点很多,首先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高,对气候呀水源呀也不像其他作物那么挑剔。还有一点很重要,没有粮食的时候,土豆可以充饥;而在没有菜的时候,土豆又是一样不错的菜肴。   在历史上,土豆在国人的食物构成中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个饥荒年份,这个貌不惊人的东西不知养活了多少人。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山区),土豆依然是主要食物(如四川凉山)。许多人可能还不清楚,土豆也是“舶来品”,大约在元明之际,土豆和辣椒、玉米一道从美洲漂洋过海而来。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但这个名字似乎还不生动,内地许多地方“洋芋”的叫法就简单明了许多。洋芋,顾名思义,“洋人的芋头”呗。

和坐在麦当劳里潇洒地吃薯条不同,在山区吃土豆可是一件难熬的事儿。由于土豆的生命力强,故在贫困山区很受欢迎,山民们晚上围着火塘睡觉,一觉醒来也不梳洗,就在火塘的灰烬里扒出几个烤得焦黄的土豆啃下去,就算是一餐美食了。我当年去大凉山就没少跟土豆“亲密接触”,在老乡家甭管吃几顿饭都是土豆,即使是到山下的小镇也好不到哪儿去,买个包子一掰开——里面还是土豆!

记得小时候,最念毛主席那首著名的和“土豆”有关的诗词,觉得不光生动并且有趣得很。毛主席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云: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于是那时候的我和大家一起都憧憬起能敞开肚子吃土豆烧牛肉的幸福生活。

土豆烧熟了,牛肉在哪里?那时候,我们土豆不缺,缺的是牛肉。现在,我们物质丰富了,牛肉也不缺了,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土豆和牛肉一块烧破坏营养价值,看来,当年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现在需要“修正”一下了。

当年,笔者在西南土豆包子吃得胃里往外直流酸水,丝毫没有一点风花雪月的味道。可最近听说,西南某省的“土豆包子”竟成了一道“国内名点”,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想必那“土豆包子”应有所创新,而其实,吃土豆的精髓就在于能够“创新”。笔者的一位朋友很有经营生活的情趣——光土豆就会十几种做法,最拿手的是拌土豆丝:把土豆切成丝,滚水里焯一下以后在冷水里再浸一浸,捞起后晾干,再用油、辣椒和盐等等佐料一拌,就成了一道佐饭的小吃。

这么说来,土豆的味道往往并不取决于自己。再想想,土豆这玩意儿还蕴含着点儿哲学,土豆其实也挺能代表我们人的一生,能屈能伸。活得不得意了,就往炉塘里扔几个土豆充饥;活得得意了,就把土豆抹了黄油在微波炉里慢慢烘烤。

但是,请土豆们记住,即便你有幸被炸成了薯条端上了大餐的餐桌,也不要瞧不起那些在滚烫的铁锅里被煮食的同类。因为,从本质上说,你们都是土豆,你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你看起来似乎更走运一些而已。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智慧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