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
这则寓言故事简直就是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安提西尼最早提出的“丛林法则”的现代版,只不过它彰显的弱肉强食的本质更赤裸。 环望寰宇,今日之世界,“丛林法则”依然通行无阻。
2016年5月,进入了联合国大陆架划界的最后大限。截至5月13日,已有50多个国家向委员会提出要求将专属经济区200海里(约370公里)以外的大陆架划界为本国所有。其实,围绕海土的争端磨刀霍霍之声早就不绝于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争斗,一直都很“丛林”。
让我们且把目光从广袤深邃的海洋,投向高远宁静的天空。当今人纪念100年前莱特兄弟驾驶着飞行器实现人类第一次飞天梦想,开创了航空百年的辉煌时,可曾想到:人类文明也就此由全部沿着平面单向拓展的历史,转为沿着平面和高度双向拓展。于是,陆地的厮杀,开始向着曾经无际无涯的海洋和天空扩展,开疆扩土是实力政治集团从未放弃的生存法则。
早在2001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曾用自己过去经商时得到的经验总结说:“在对手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打倒他所用的力气最小。”其实,整个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似乎都可以用美国在全球大打出手的事件来串联。“武力以及使人相信可能使用武力,对于保卫美国重大利益至关重要”。这似乎已成为美国政界默许的潜规则,就像基辛格的话里延展着无穷的潜台词一样——“战争的逻辑是威力,威力是没有固定的极限的;和平的逻辑是均衡,均衡就意味着极限。”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质疑之声始终不散,矛头所指即是——2016年4月5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的“无核世界”的演讲。“无核世界”的宣言本该令人喜出望外才是,可为何疑云难散呢?因为人们不确定,这个听上去有些虚幻的“无核世界”,究竟是放的鸽子还是乌鸦?一个多月后,在朝鲜地下核试爆的震动中,人们或许得到了答案。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首先你必须适应它,然后才有可能改造它。就像金一南教授在《丛林法则与我们的世界》中阐释的一样——尊严来自实力,安全来自实力,和平也来自实力。
如果说,战争的成功是胜利,和平的成功是稳定。那么,胜利的条件一定是承担义务,而和平的条件却是自我克制。因自强而走向世界、因自信而融入世界的中国,正在做着这样的承担和选择。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