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散文随笔,品味时光掠影中的古镇风情

作者:格子衫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4-08-03

曾经听闻一个这样的传说:“玉帝之女被人间美景陶醉,下凡侧卧在釜溪河岸边逍遥酣睡,从此便有了仙滩”。跟着这样的传说,我来到这座千年古镇,站在曾经的码头,看着江边承载游客的小船,眼前的景象和美丽的传说在我脑海中交错。

仙市古镇不算大,与川南所有的古镇的建筑风格一样,临街一字排开的两层民居,下层为铺面,吆喝着当地的特产美食或物品小件,往里则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四周有堂屋,有厢房,生活在这样的天井里,会让人感觉岁月悠长的韵味。不过,镇如其名,仙市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庙多——而且寺庙与民居相连,当你在深巷里穿梭,跨过一道没有门板只有门楣的过道时,出现在你面前的可能就是一座大殿,而你的眼前也豁然开朗起来,那感觉就像是汽车开出狭窄的隧道,一片广阔的大海出现在你眼前一样,顿感奇妙不已。

如此奇妙的地方,光是场镇上的风景并不能满足我对它的向往。翻阅书籍档案,随着文字,我仿佛真正踏上了古镇的足迹,它的历史更是让我惊叹。仙市古镇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600年前盐运在这里兴盛,这样一个以井盐文化主根系为依托的古镇便应运而生。这里自然风光迤逦,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民俗浓郁,曾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和一里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街坊邻河而建,四街一巷呈“正”字型布局,层次分明,突出了河岸风光;石板路面与老式木门,花格窗的民居、店铺,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建筑精美的南华宫、雄秀的天后宫、宏阔雄伟的川主庙以及富丽堂皇的陈家祠等主要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南古建筑精品。史书记载,昔日最为热闹的应数庙会集市,农历六月初六的“钟魁出驾”更是引来了邻县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参观礼拜。古街古寺,民居民俗,市井市声、名人老作、传说传奇、民风民谣,孕育出风情别致的古镇文化,因此成为研究巴蜀古文化、解读川南场镇风情民俗的活标本。

600年前的仙市,千舸竞流,浩浩荡荡的盐队在釜溪河里川流,沿着不息的江河和蜿蜒的古盐道运往四面八方,也将这里的繁华与文明,舒展与豁达,人脉与灵性,包容与开放一并传播。这里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在那个因盐而兴盛的年代里,人类赖以为生的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商品更是生命,所以盐运对盐的传播不只是商业行为,更是对生存方式、生存文明的传播。久远的历史早已向我们证明,每一种繁华的背后都是世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会被记录在人们的心中,记录在史册,成为一种烙印。

釜溪河畔,仙滩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有一个祠堂,名曰:陈家祠。陈家祠侧卧在街边,是清代盐商陈氏家族集体活动的地方。当地人讲:“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这个镇的,家中90%的人都以运盐为生。”明代以后,自流井盐场蓬勃发展,井盐产量大增,除少量经陆路外运,主要通过釜溪河水路运输,经仙市镇,到邓关,到沱江,最后到达重庆进入长江。据说,当年釜溪河流经仙市时,有一个长长的石滩,盐船没法直接下行,只能将盐包卸在上码头,再由人工搬到下码头,重新上船外运,陈家祖上就参与过这历史上有名的“盘摊过坳”。

走出档案里的古镇历史,回望街道,透过镇里的精妙建筑,还能想象出古镇繁荣时的景象。天上宫除了起伏开合、层次分明的门厅、戏楼、大殿等,还有个曾为集市的院坝。在古街、风雨桥、栅门等处转悠,还能依稀看到古镇那时木船云集,盐担蔽街的兴盛场面。太阳朝起夕落,小镇也如画卷般开合,时光来去,小镇也会将今之故事写进档案,写进历史,写进人们的心中,成为生命的延续。(作者 格子衫)‍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之旅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